发布时间:2016-06-24 09:12 原文链接: 基因决定耳垢杀菌与否

关于耳垢或者耳屎,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安全有效地清除。“掏耳朵”这件事如果由专业人士来做,俨然也是一件乐事。其实,关于耳垢,还有很多为人忽略的趣味知识。

耳垢的学名叫作耵聍,在耳道最靠外的部分产生,是一两千条油脂腺和汗腺加在一起的产物。关于它的功能,长久以来人们的共识是它可以润滑耳道——早期润唇膏就是用耳垢制成的,同时还有防止昆虫爬进内耳道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耳垢还具备抗生素的功效。

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从12个人的耳中收集了耵聍,并用酒精溶剂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向混合物中引入了细菌,结果发现,混合物对一些细菌的杀菌率达到了99%,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的K-12分支。但在大肠埃希氏菌的其他分支以及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面前,耳垢就没那么有用了,杀菌率只能达到30%至80%之间。

在2011年德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耳垢中发现了10种能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肽类化合物。他们认为,当耳垢构成的防御系统失效时,就会发生内耳道感染。

但在2000年,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拉拉古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却发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发现,在对付葡萄球菌的一个分支时,耳垢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甚至还会促进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在内的细菌的生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耳垢能够为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并且这还不是唯一质疑耳垢的杀菌能力的研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或许可以通过一个很简单但又有趣的原因来解释:在1980年和2011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干燥的耳垢,而2000年的实验使用的主要是湿润的耳垢。这并不是说耳垢干燥与否会影响它的杀菌效果,但这是一种很诱人有趣的假设,更何况这两种类型的耳垢成分是完全相同的。

而耳垢的干湿是由基因决定的,只是因为一个基因上的一个字母,就可以决定你和你的朋友拥有完全不同的耳垢。这个基因叫作ABCC11,如果你的是A而不是G,你的耳垢就会是干燥的。

相关文章

揭开致病细菌穿越人体血脑屏障之谜

记者10月24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王磊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3种主要细菌如何利用同一机制穿越血脑屏障的分子机理,这对细菌性脑膜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近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重构细胞的空间组织。研究表明,这种名为DeNovoCoalescentEmb......

Nature:转座子编码的核酸酶利用向导RNA促进转座子自身的传播

基因组工程可能是医学的未来,但它依赖于数十亿年前在原始细菌中取得的进化进步,而原始细菌是最初的基因编辑大师。科学家们对这些古老的基因编辑系统进行改造,推动它们完成更加复杂的基因编辑任务。然而,要发现新......

JACS:挑战常规!化脓性链球菌心磷脂SpCL1可在人体引起免疫反应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是一种导致链球菌性咽喉炎和其他感染的细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化脓性链球菌制造的一种分子可能有助于解释几个长期......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农科院油料所:发现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

一种全新的酶可对抗寄生的基因组TE序列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UCH的酶,它对于阻止寄生DNA序列在我们基因组中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识别和对抗内部威胁(如基因组寄生虫)和外部威胁(如病毒和细菌)。德国美......

研究鉴定出新的玉米抗粗缩病基因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图位克隆、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块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