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8 17:00 原文链接: 基因治疗时代到来:常用基因治疗载体的介绍与选择

  基因治疗载体分为两大类:病毒载体(主要包括慢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非病毒载体(主要包括裸露DNA、脂质体、纳米载体等)

  在讲基因治疗载体前,我们先讲一下基因治疗中的两个概念:in vivo和ex vivo。

  in vivo:活体直接转移,将带有遗传物质的载体直接注射到实验动物或人体内。适用载体:腺相关病毒、腺病毒、非病毒载体等。

  ex vivo:在体转移,将实验对象的细胞取出,体外培养并导入重组基因,而后将这些经遗传修饰的细胞重新输回实验动物体内。适用载体:慢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接下来我们介绍以下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

  基因治疗中的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RV):单链RNA病毒,可高效地感染多种类型细胞,可以将外源基因随机插入并稳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持续表达。其中γ-逆转录病毒载体最早被改造的且广泛地被应用到基因治疗中,并取得了不少巨大的成功。

  不足之处:①不能感染非分裂细胞;②转录终止能力相对较弱,从而有可能造成转录通读;③可能产生有复制能力的病毒;④可能造成插入性突变,例如使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治疗的10例X连锁重度复合型免疫缺陷病(X-SCID)患者中,有4例因载体整合在原癌基因LMO2等的附近,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而罹患白血病。

  逆转录病毒的插入位点是随机的,但更偏向于插人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和转录起始位点。此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因治疗载体的使用所带来的风险,此次使用逆转录病毒治疗JEB后,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测序确定了插入位点,发现有27000多个插入位点,但基本都集中在非编码序列,没有破坏已知的抑癌基因。

  慢病毒(LV):以HIV-1(人类免疫缺陷I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属于逆转录病毒,能有效感染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随机插入并稳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持续表达。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效果非常理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慢病毒因为也属于逆转录病毒,所以也存在因为随机插入造成基因突变的风险,但是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证实,慢病毒载体相对于逆转录病毒来说安全性更高,适用性也更广。

  腺病毒(AdV):无包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腺病毒载体宿主细胞范围广泛,有效感染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不与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因而不存在插入突变风险,载体容量较大 。

  不足之处:①缺乏特异靶向性,在一些缺乏其相应受体的细胞中感染效率低;②目的基因的表达时间短,可能需要重复治疗;③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例如18岁少年Jesse Gelsinger在接受Jim Wilson教授主导的腺病毒(AdV)的临床治疗中,因强烈的免疫反应去世(图4),此后Wilson教授找到了更适合更安全的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AAV)。

  腺相关病毒(AAV):目前发现的一类结构最简单的单链DNA缺陷型病毒,需要辅助病毒(通常为腺病毒)参与复制。由于其安全性好、宿主细胞范围广、免疫源性低,在体内表达外源基因时间长等特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载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基因治疗和疫苗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足之处:2018年1月29日,Human Gene Therapy杂志发表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James.M.Wilson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题为:Severe toxicity in nonhuman primates and piglets following high‐dos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n AAV vector expressing human SMN的研究文章(图5)。研究认为静脉高剂量注射AAV病毒用于基因治疗会有严重毒性。详情点击:过犹不及:最安全的基因治疗载体AAV被证实存在严重毒性作用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病毒载体外,在临床基因治疗中还有牛痘病毒载体、痘病毒载体、单纯性疱疹病毒载体等,由于使用较少,不再一一介绍。

  基因治疗中的非病毒载体

  在临床基因治疗中,病毒载体存在潜在安全性问题,且病毒载体容量有限,这些缺点促进了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发展。非病毒载体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安全性高、外源基因长度不受限制等优点。最简单的非病毒载体是裸DNA,可直接注入特定的组织,特别是肌肉,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在临床基因治疗中裸DNA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以及近期异军突起的纳米材料载体,之前BioWorld专门做过解读,详情点击:CAR-T新策略:纳米颗粒携带CAR载体在体内产生CAR-T细胞。

  非病毒载体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①转染效率不理想;②外源基因转导到宿主细胞后表达时间短,③非特异性靶向较高等,因此非病毒载体进入临床治疗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改进 。

  2017年,基因治疗领域的一系列成功,宣告了基因治疗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安全有效的治愈癌症和遗传疾病,这个在之前看来的不可能任务正通过基因治疗在一步步实现。

相关文章

专家:血友病的基因治疗将成趋势

4月17日是第36个世界血友病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血友病的疗法中,基因治疗将成为一种趋势。血友病,一种遗......

《柳叶刀》:复旦团队发布国际首个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数据,成功恢复患者听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李华伟、王武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东南大学柴人杰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TheLancet)上发表了题为:AAV1-hOTOFgenetherapyfor......

全球首个|柳叶刀刊发复旦团队成果这类遗传性疾病将根治

大约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然而,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类型的耳聋。2024年1月25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正刊(TheLancet,影响因子:169)以长文形式发表......

基因治疗创造奇迹!11岁儿童先天性耳聋治愈,重获新声

先天性耳聋对家庭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最近传来了好消息,一位男童,在沉默无声的世界度过了11年,接受了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基因治疗,最终恢复听力,听到了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尽管由于错失最佳语言关键期......

美国FDA获批在即!CRISPR能否改写医药业历史?

全球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获FDA批准在即,或将掀开新篇章,颠覆整个医学界并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据媒体周六报道,美国福泰制药(VertexPharmaceuticals)与瑞士CRISPRTher......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发现188个新型CRISPR连接基因模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数十亿个蛋白质序列中发现了188个罕见且以前未知的CRISPR连接基因模块,其中包括新的VII型CRISPR-Cas系统。这一新发现为利用CRISP......

丁宝全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emforEff......

历史性时刻到来!全球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获批上市

自11月16日至发稿时间,瑞士基因编辑公司CRISPRTherapeutics股价股价持续上涨,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原因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exagamglogene......

一文带你了解基因编辑行业的竞争现状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对基因进行编辑和修改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竞争也日趋激烈。本......

Exacel疗法通过FDA大考,基因编辑疗法前景可期

2012年,CRISPR基因编辑横空出世。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将会是生物科技领域最强大的工具之一,然而,在疗效与安全性问题的双重困扰下,CRISPR基因编辑exa-cel疗法在临床中运用步履维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