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一审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些人因为论文发表太慢而错失职业生涯中重要的晋升机会,但就算投出去“石沉大海”也得等着,毕竟禁止“一稿多投”的规则还在,谁也不想被扣上“学术不端”的帽子。

  近日,葡萄牙学者Dritjon Gruda在Nature职业专栏发文对该规则表示反对。他认为,这项规定不仅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是时候废除‘一稿多投’禁令了。”

  “请停止囤积我们的论文”

  和许多科研人员一样,Dritjon Gruda也经历过投稿后的漫长等待。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Dritjon Gruda和同事向所在领域的一家顶级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研究疫情暴发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文章,但却被期刊搁置了好几个月,甚至压根儿没有送去进行同行评审。

  他们向该期刊发送了多封电子邮件也未取得任何进展,最后不得不撤回这份论文改投他处。“如果我们被允许能同时在其他地方提交论文,就可以避免浪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Dritjon Gruda说。

  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甚至有些期刊的审稿与回应速度慢得令人发指。“慢刀子割肉”带来的煎熬与痛苦比做研究更能折磨人,以至于科研人员抱怨连连。

  还有一次,Dritjon Gruda向一家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一位审稿人很快对其进行了评审,然而,编辑找不到其他审稿人,便要求Dritjon Gruda推荐。但这种做法并不规范合理。

  “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可能会损害同行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严谨性。这存在明显偏见的可能性,因为作者很可能会向编辑推荐那些打好评的人。尽管当时有些犹豫,但我们还是照做了。”Dritjon Gruda表示。

  尽管推荐了审稿人,但Dritjon Gruda和同事还是“等疯”了。编辑花了9个月时间,在他们几次积极主动地跟进后才意识到他们的这篇论文被忽视了,而且被严重拖延了。最终,在一次修改请求后,这篇论文才终于发表,足足耗费了一年多时间。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工作被耽误,耗尽心血写出来的论文变成一篇废稿。但禁止“一稿多投”的“紧箍”仍在桎梏着学术界。

  Dritjon Gruda表示,这就好比求职,想象一下,一次只能申请一份工作,等待数月的反馈后才能再考虑另一个机会,这是多么荒谬。这种情况无疑会阻碍职业发展。然而,这种做法在科学出版中普遍存在。

  “期刊,请停止囤积我们的论文!”Dritjon Gruda呼吁。

  规则已过时,甚至极不公平

  Dritjon Gruda介绍,“一稿多投”的禁令源于前数字时代,在那个时候,由于信息交流受限,版权问题更严重,筛选纸质手稿的期刊编辑和同行审稿人也很稀缺。这一规则旨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科研创新的版权和质量,单一的同行评审是关键的过滤器,以确保只有经过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才能进入学术界。

  然而,有时一篇论文可能会在一家期刊上经过数月或数年的多轮审查,但最终被拒绝。在Dritjon Gruda看来,如今这条规则似乎已经过时,有时甚至极不公平。

  现在,数字化快速发展已经使评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编辑和审稿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审阅稿件,第一时间确定版权也更容易、更直接,效率大大提高。

  科学出版已经发展到可以容纳开放获取、预印本,但禁止同时向多家期刊提交论文的禁令仍在继续。禁止“一稿多投”对年轻科研人员以及那些没什么背景的科学家尤其不利,对他们来说,延迟发表不仅令人沮丧,而且影响晋升,成为职业发展的障碍。

  该禁令不仅耽误科研创新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传播的速度——尤其是在气候科学、健康和医学等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及时的知识共享至关重要。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预印文章的迅速扩散证明了快速信息共享的好处,即使这些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次论文发表的延迟都不仅仅是职业上的一个小问题,这触到了痛处。在和同事聊天时也谈及这些问题,我们都渴望有一个更好的机制可以改变现状。”Dritjon Gruda表示。

  他认为,与其接受现有的制度,为什么不改变它呢?而重新评估“一稿单投”政策的时机已然成熟。

  彻底改革前的一些建议

  期刊实行禁止“一稿多投”的规则主要是为了避免版权混乱,以及减少审稿资源浪费。其实大家也不希望因“一稿多投”而给双方增添麻烦,也并非不尊重期刊的版权,但都苦于期刊的发表速度。

  说到底,审稿时间太长才是根本原因。尤其像气候科学、健康和医学等领域根本耗不起、等不起。在学术界对“一稿单投”政策进行彻底改革前,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出版时间过长的影响,Dritjon Gruda给出了一些建议:

  ·早期沟通:在正式提交论文之前,与期刊编辑建立初步联系,以衡量他们对这篇论文的兴趣。一些编辑会提供建设性的反馈,甚至可能会快速跟进有前景的论文稿子。

  ·期刊分层:有一个经过充分研究的目标期刊列表,把期刊从高影响力到低影响力进行分层。如果您的首选被拒绝,您可以快速转到列表中的下一本期刊,而不用在研究期刊影响力上浪费更多时间。

  ·跟进:投稿后,定期与期刊进行沟通联系。如果一本期刊声称大多数审稿会在90天内完成,那就在这个时间之后催促他们。我发现这个策略是最有用的。关键是要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保持尊重和专业。记住,尊重和坚持。不要唠叨。

  ·专业人脉:利用您的专业人脉找出那些审稿时间更快的期刊,或者以高效沟通著称的期刊,即使它们的影响因子不是顶级的。这就是为什么参加会议如此重要的诸多原因之一。

  ·预印本存档:使用与您所在领域相关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传您的文章。这可以作为您工作的公开记录,让其他人在进行同行评审时看到、引用和借鉴。

  ·使用社交媒体:在ResearchGate或LinkedIn等平台上分享你的预印本,以收集非正式反馈,并尽早吸引人们对你工作的关注。

  ·并行项目:当一篇论文被困在提交环节中时,同时处理多个研究项目有助于帮助保持生产力水平。

  ·倡导变革:加入或发起挑战现行制度的讨论。利用学术博客、网络研讨会或专业会议揭示“一稿单投”规则所带来的低效率和不公平现象。

  “在出版规范赶上当代研究的需求和步伐之前,我所概述的建议可以帮助论文撰写者更有效地适应现有的格局。”Dritjon Gruda指出。

  在一个及时发表论文可以对工作保障和研究经费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时候对“一稿单投”的规则进行重新评估了。


相关文章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学术风暴席卷!中国高校大规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

这一高校院士最新Nature及多篇论文遭质疑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宋尔卫、苏士成(导师宋尔卫)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双一流教授连续造假20篇文章,事后竟理直气壮怪“电脑中毒”

2023年,河南大学一教授的19篇文章在Pubpeer网站上被质疑存在图片重复使用等学术不端行为。近日,论文的作者在Pubpeer上对一篇被质疑的论文进行了回应,表示已经向期刊方面提交了勘误。截至目前......

Hindawi等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据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网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科学技术......

数字时代,“一稿多投”禁令会不会松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57.shtm图为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拍摄的科学刊物展台。新华社记者方喆摄一直以来,学者们向学......

一博士狂编200多篇论文,被揭发后畏罪自杀....

一博士狂编200多篇论文,被揭发后畏罪自杀,可他造成的撤稿影响直至今日还在继续,更有人称其的造假为科学史上最大的学术骗局之一。狂编200多篇论文发表,这个博士有点狠在著名学术打假网站Retractio......

破纪录|Nature:今年撤稿数量超1万篇,超八成来自这家出版社

12月12日,Nature发布一篇新闻报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数量急剧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数量已超过1万篇,打破年度撤稿记录。专家表示,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着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虚假和同行......

这个科研成果全球第11的国家,不再“唯论文”

根据西班牙国家评估和认证机构(ANECA)的新提议,该国备受诟病的科学家评价体系将彻底改革。在旧体系中,学术职业发展的唯一评价标准是发表论文。据《科学》报道,上月宣布的这一改革举措提出,将首次评估西班......

北京:科技项目申报不得将职称论文等作为限制条件

1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草案二次审议稿新增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内容,并持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