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5:46 原文链接: 小麦育种人备种秋播忙

  9月16日,周末。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团队的师生来说,又是忙碌的一天。

  拆开每一个小孩子手掌般大的牛皮纸袋子,将麦粒倒在一个三角形的铁盒子里,摇动观察,去除杂物与瘪粒,选择那些籽粒数量多、外观饱满均匀的,又装进另外一个标记好的小牛皮纸袋子里,待到国庆节再播种。在该校农科大楼南侧的小麦挂藏室里,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团队带头人吉万全教授与陈春环、赵继新老师等正在室内为秋播备种忙碌着。

  吉万全教授介绍,这样特殊的育种材料,我们团队都采用单个穗子单个收获单个脱粒的方式取得。6月麦子成熟后,团队已经将2万余份的单穗、单株和株系材料收获回来,在室内进行脱粒、数籽粒、量长度、称重量、装袋子,一穗一穗、一株一株、一系一系……如此考种过关。

  “这项择优选秀的考种活动一直要持续到9月份。”

  “9月25号前所有的播种材料都要准备好,我们随后还要用几天时间来整理试验田,赶在国庆长假期间将这些材料全部播种到地里。” 吉万全进一步介绍说。

  一年又一年的播种、选优、再播种、再选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团队选育出了“西农511”、“西农172”、“西农162”等优质、高产、抗病的小麦良种。

  “整个暑假期间我们都没闲着。”团队成员赵继新副研究员说,团队还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500余份材料的小麦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国家小麦品种审定试验以及陕西省水地小麦审定试验多项重要任务,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完成,60余名师生和工人一直在忙碌,其中包括多位研究生新生。

  做好中国种子选育创新的自立自强,为端稳中国饭碗打下基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单位,像吉万全教授团队这样忙碌的小麦育种工作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