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1 14:42 原文链接: 尺寸不对称偶联策略助力可逆氧电催化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雷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化学蚀刻/原位捕获”合成策略,制备了具有尺寸不对称Co单原子和金属Co纳米粒子组成的独特双壳层碳基纳米盒,并证明这种材料可以适用于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空气阴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电池技术因其高效率、便携性和完美适应各种能源需求的灵活性而备受关注。在所有电池系统中,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因其成本低、易生产和高的理论能量密度等优点而受到了储能技术的青睐。此外,可充电的特性使其比传统干电池更环保。

  “近年来,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在放电/充电过程中引入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而出现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在大规模应用之前,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受到氧还原反应和析氧反应动力学迟缓的严重限制;另一方面,锌空气电池的长期循环性目前还不到商用锂离子电池的四分之一,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张雷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基于上述考虑,开发高效的催化剂作为双功能ORR/OER空气电极对于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会意汉字“尖”来指导新型催化剂设计再合适不过了。一头小一头大为尖,有出类拔萃的含义。“小”指的是单原子,而对应“大”指的就是纳米粒子。在一些文献报道中,“小”被认为是反应的活性位点,并比“大”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在另外一些文献中却持有相反的观点。之所以给人这样看似矛盾的结论,主要还是不同的载体,不同的金属,不同的反应,导致了单原子催化剂和纳米颗粒催化剂活性表现不一。“大”+“小”结合起来负载在合适的载体上就能有突出的性能。

  “具体到此次研究中就是,尺寸小的Co单原子和大尺寸的金属Co纳米颗粒负载在碳基双壳层纳米盒中,并非是单原子或者纳米颗粒单独起作用,而是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催化性能的提高。”张雷说。

  此次研究中,张雷等开发了一种新的活性调控方法,通过“化学蚀刻/原位捕获”合成策略,制备了负载有尺寸不对称的Co单原子和金属Co纳米粒子的双壳碳基纳米盒。该催化剂可利用其独特的双壳层结构,增大其反应面积,加快催化过程中的传质和传荷,并实现催化活性的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金属单原子和纳米粒子之间的强化学耦合,可优化电催化过程中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脱附能垒,因此提升了可逆氧电催化活性。张雷说:“这项研究可为下一代可逆能源转化系统中多功能电催化剂的设计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胡全银团队通过招募抗PD1偶联血小板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免疫治疗通过阻断免疫细胞上检查点受体及其在肿瘤细胞上配体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功能以根除肿瘤,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尽管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aPD-1)取得了令人鼓舞......

尺寸不对称偶联策略助力可逆氧电催化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雷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化学蚀刻/原位捕获”合成策略,制备了具有尺寸不对称Co单原子和金属Co纳米粒子组成的独特双......

尺寸不对称偶联策略助力可逆氧电催化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雷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化学蚀刻/原位捕获”合成策略,制备了具有尺寸不对称Co单原子和金属Co纳米粒子组成的独特双......

多个课题组同时发文:结论不是这样的这篇42分文章撤回

Suzuki-Miyaura偶联是一种实用且有吸引力的碳-碳键形成反应,因为它具有高效率和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但其工业应用受到限制,因为它通常由昂贵的含钯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2021年1月18日,合肥......

电化学促进的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新进展

有机电化学合成利用电能驱动反应,不需要额外的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是绿色的合成技术。同时,电化学合成还具有电流、电位可调可控的优势。因此,电化学合成不仅在无机化合物的工业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有机化合......

调控Pd催化中心的氧化还原能力实现偶联调控的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钯催化的酮与萜醇氧化还原发散偶联方面取得进展,发展出一种通过改变溶剂和添加剂调控Pd催化中心的氧化还原能力,实现偶联产物不......

新的计算方法来设计热稳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

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MIPT)、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Skoltech)和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设计热稳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对开......

科学家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重大科学难题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的交叉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视紫红质与抑制型G蛋白(Gi)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6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

立体专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联反应研究获进展

发展立体选择性或专一性的偶联反应实现手性分子的高效构建是当今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立体选择性或专一性的偶联反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用量大、手性控制不佳等......

科学家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