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2 16:15 原文链接: 微生物所揭示红光调控植物抗虫媒病毒新机制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病害三要素”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适合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大部分已知的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虫传播,植物虫传病毒是制约我国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两方面,但实际参与病毒传播、病害发生的因子还包括传毒媒介昆虫和光照、温度、气候、生物周期节律等环境因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化反应,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并存储为化学能,最终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为主要的环境因子,不仅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个环节,而且与病害的流行爆发紧密相关。然而,光如何影响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如何适应宿主抗性机制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等问题,亟须得到解答。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叶健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d-light is an environmental effector for mutualism between begomovirus and its vector whitef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植物双生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蛋白可以通过靶向光信号途径的PIF转录因子家族调控的虫媒病毒抗性,促进虫媒病毒的快速传播,揭示了光调节双生病毒-烟粉虱-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机制。

  该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以双生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与卫星DNA形成的侵染复合物为研究对象,发现双生病毒卫星感病植物和对媒介昆虫烟粉虱的吸引作用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会发生,在黑暗条件下不会发生(图1A和1B)。已有研究表明,βC1是病毒编码的关键决定因子;进一步利用单色光LED灯箱进行昆虫双选择实验,发现βC1转基因植物只有在红光和含有红光的白光条件下发生,在黑暗、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图1C)。烟粉虱等大多数昆虫的视觉系统缺乏红光受体,是“红色色盲”,因此,这种光依赖的烟粉虱选择行为改变主要是病毒感染植物后影响了昆虫嗅觉识别植物。

  当植物受到昆虫取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挥发物来调控昆虫的行为以趋避食草昆虫,其中,萜烯类化合物(Terpenes)是植物挥发物中较丰富的一类化合物,研究报道部分倍半萜和单萜会趋避昆虫。该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实验,鉴定到光信号中的关键蛋白光敏色素互作蛋白(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 3, PIF3)可与βC1蛋白互作,进一步Co-IP实验证明,PIF3与βC1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可在植物体内互作(图2A)。PIFs蛋白可直接结合萜烯合酶(Terpene synthase,TPS)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转录(图2B和2C),因此,在PIF过表达的植物中,介体昆虫烟粉虱的产卵量减少、伪蛹发育缓慢(图2D和2E),说明PIFs蛋白具有直接的抗虫作用。研究人员通过竞争性BiFC和pull-down实验发现,βC1蛋白可通过干扰PIF蛋白二聚体的形成,不同程度地抑制其转录激活活性(图2C)。

  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种介导植物抗虫的重要激素,转录因子MYCs是JA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因子。MYC家族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多种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包括TPS基因。该课题组早期研究发现,双生病毒βC1可以靶标MYC2,通过干扰其二聚体的形成抑制MYC2-介导植物抗虫反应,与其媒介昆虫烟粉虱形成的互惠共生关系(Li et al. Plant Cell 2014)。PIF蛋白参与植物多个信号通路以参与发育过程及不同的胁迫响应,包括光和JA途径。研究报道AtPIF4与AtMYC2相互作用,该研究还发现,AtPIFs-AtMYC2的互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TPS基因的表达,而βC1可以促进AtPIF4-AtMYC2异源二聚体的互作,进而进一步抑制TPS的表达,促进昆虫的取食。结合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工作模型:在健康植物中,PIFs和MYC2形成同源二聚体,结合在TPS基因启动子的不同区域,共同调节TPS基因表达,从而趋避烟粉虱;当植物受到双生病毒感染后,一方面,βC1可抑制PIFs或MYC2同源二聚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可促进PIF- MYC2异源二聚体的形成,最终抑制了植物对烟粉虱的抗性反应,促进烟粉虱的取食,促进病毒的传播与扩散。该研究解析了光和JA信号共同调节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的新机制,为防控虫媒病害提供了新靶点,也为实现利用单色LED灯绿色防控双生病毒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叶健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叶健课题组的副研究员赵平芝、助理研究员张璇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龚雨晴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王端、博士后王宁、助理研究员孙艳伟、硕士研究生高连博为论文的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院士方荣祥、北京大学院士邓兴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Daniel J. Kliebenstein、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教授周雪平、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许冬清、浙江大学教授刘树生的支持,他们是论文的共同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陈浩东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继刚为该研究提供了抗体材料;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究和发展计划生物安全专项、国家优青等项目的资助。

  

图1.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引起北京地区常见的番茄病毒病

  图2.红光促进βC1介导的烟粉虱取食植物偏好。(A)烟粉虱在光照下取食偏好双生病毒感染植物。(B)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健康植物和感病植物对烟粉虱的吸引作用。(C)不同单色光条件下对照和βC1过表达植物的烟粉虱双选择实验

  图3.PIF蛋白结合TPS10发挥抗虫作用。(A)Co-IP实验AtPIF3与βC1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互作。(B)图C中使用的效应蛋白和报道基因的载体示意图构建体。(C)荧光素酶实验验证AtPIFs对TPS10的转录激活作用,以及加入βC1蛋白后对AtPIFs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D-E)烟粉虱的生测实验:Col-0和AtPIF3-OE植物上烟粉虱产卵量(D)和伪蛹数(E)的统计                

图4.红光调控双生病毒-烟粉虱-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模式图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等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运输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3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孙林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EugeniaRussinova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现第六大植物激素的首个运输蛋白

在日常生活中,隧道可以帮助人们翻山越岭。在植物细胞内,当内部物质穿过细胞膜时,往往也会通过类似的“隧道”。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林峰团队在第六大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运输领域取得突破性进......

我国揭开植物激素领域未解之谜

油菜素内酯被学界列为第六大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细胞内部进行生物合成的油菜素内酯,需要被搬运到细胞外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自其被发现的80多年来,谁负责搬运、其运输过程是怎样的,一......

Cell:我国研究团队发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机制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因为天气等外部因素发生倒伏,严重影响产量甚至可能造成绝收。这一不利情况能否避免?11月19日,记者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在全球率先发现了生长素的胞外新受体,调控植物生长......

科学家揭示康乃馨鲜切花采后保鲜机制

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园艺林学学院张帆教授团队通过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掘并鉴定到一批参与乙烯诱导康乃馨鲜切花采后衰老过程的候选基因,深入解析了部分候选基因的功能,拓展了人们对乙烯调控康乃馨鲜切......

微生物所揭示红光调控植物抗虫媒病毒新机制

病害三角(disease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病害三要素”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适合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大部分已知的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虫传播......

研究人员在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号传导机理研究获进展

茉莉酸(Jasmonate,JA)激素是植物体内一类非常重要的脂类生长调节物质,参与调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如叶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积累及抗冻害反应等。根毛是根表皮细胞......

ThePlantCell:茉莉酸信号转录调控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茉莉酸不仅调控植物对于机械损伤、昆虫取食和腐生型病原菌侵害的防御反应,还参与调控诸多生长发育过程。basicHelix-Loop-Helix(bHLH)类型转录因子MYC2是茉......

我国揭示细胞分裂素调控星油藤花性别分化的基因表达

花性别分化是植物生殖器官分化发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植物果实和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受遗传因子和外源环境因素共同调控的。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对花性别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我......

植物激素影响人类肠道菌群

一碗沙拉里不仅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植物激素。近日,科学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和细胞可能会对这些植物激素产生反应,甚至产生相似的分子。在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杂志的文章中,法国研究人员探讨了植物激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