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3 11:11 原文链接: 探讨:现在的论文作者署名方式公平吗?

  学术界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听说过谁谁谁在论文署名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又或者他自己就有过切身遭遇。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目前这种反映作者贡献的方式已经大大困住了用交叉学科方法破解难题的脚步,由此形成的负反馈环也会妨碍研究进步。

Gretchen L. Kiser

  科学家普遍承认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变得日趋复杂,科学家参与大规模科研团队的必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发现教职人员严重缺乏对此的积极性。

  我有时候会问自己:“如果我们完全推翻论文作者的署名方式会怎么样?”我猜想,一旦取消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体系,摆脱对那个“星号”的争夺,我们或许能终结这个负反馈环,激发更多的创新。

  我从2012年开始担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科研发展处负责人。我们其中一个目标是鼓励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一起合作,激发创新性思维和新方法。

  我的团队会寻找一些“推广大使”,并说服他们邀请同事来参与团队建设活动。我们提供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邀请感兴趣的演讲嘉宾,提供饮料和美食(不只有披萨!)。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科学家可以互相交流他们的研究、需求和梦想。但是,最大的资源并不由得我来分配——那就是对他们科研贡献的肯定。

  我们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我们在UCSF举办了四场“加速互联”活动,其中一场活动让研究寿命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的神经学家Dena Dubal认识了专门研究压力对健康影响的心理学家Aric Prather。两人随即联手开展的项目发现了慢性心理应激与寿命激素较低有关。他们发表了研究成果并继续合作。

  我们促成的其它团队也能从外部资助方获得后续支持,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调查显示,教职员工很喜欢我们组织的团建活动,即使他们一开始抱着不接受的态度, 而且他们还愿意推荐更多的人参加。

  尽管如此,隐约有一些因素让研究人员不愿建立这种非传统的合作关系。我有时候感到非常失落,我们一边说需要增加跨学科合作,携手解决复杂问题,另一边又不愿意为建立这种团队做新的尝试。

  晋升和评估终身教职时需要对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评审,这可谓是问题的一个主要症结。虽然这些流程会通过一些机制判断研究人员的团队贡献,但这种文化50年来几乎毫无改变。围绕在“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上的那种光环更是不容更改。

  可是,谁又考虑过可能改变了研究方法的中间作者?又或是连接了不同学科的第四位作者呢?通常情况下,这些研究人员只能寻找自我满足。

  许多期刊现在允许,甚至要求发表作品中附带一份说明各人贡献的声明。用分类和标准化词汇对作者贡献进行描述的方法也被开发出来。同样地,晋升和终身教职委员会也在评审中使用这类贡献描述。这些改变非常有用,它们能更全面地评估研究人员的生产力,而不只是单纯看他在作者排序中的位置。

  不过,仍有资深教职人员告诉我,即使他们会看贡献描述,但他们在评选候选人时,仍然希望看到很多一作论文以及通讯作者论文。

  如今,研究项目开始使用非直接团队成员收集的数据,但是对外部研究人员的重要贡献的认可方法或激励措施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需要一次文化转变,让我们能发现并奖励那些用自己的工作协助他人研究的科学家,包括那些数据被使用但可能永远不会见到的研究人员。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取消论文作者的署名排序。

  藉由作者贡献分类和描述这种新制度的发明,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需要反映署名的多面性。大型合作组织和机构也在采用贡献框架,更准确地反映作者的作用和参与。

  我们还尝试对不同类型的研究产出(如数据集)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恰当的署名。为此,需要更多的努力、创造力和多元思维。我们应该停止使用陈旧的贡献归属模式来应对产生数据的创新方式。

  如果我们已经能在原子分辨率上解析蛋白质结构,调整基因来指挥并探测最初的宇宙信号,那我们势必能找到更好的体现作者贡献的方式。我们将复杂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输入“信息共享空间”,并构建了计算机“知识网络”工具,来协助患者诊疗。

  注释完善的数据集或可以结合其它数据,产生协同效应。我们是否能将类似于研究中所使用的那些前沿计算机工具,用来对作者贡献进行划分?一个让贡献者功劳得到应有认可的工具?

  如果我们用更创新的方式来评价科研作品,那么“团队”价值也许会在学术界中更受重视,前沿技术也能更加先进。届时,也许我就不再需要说服科学家们来参与团队建设活动了。


相关文章

这个实验室《自然》《科学》论文成堆,原来幕后有帮手

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风暴。风暴源于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拥抱”还是“逃离”,成为摆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选择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一群喝着网红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轻人选择了“拥......

一个无人踏足的重要发现!985教授发表经验

“张老师总是非常及时的给我们批阅论文,大多近乎重写。”“他经常凌晨还在看文献,一个快50岁的人了都这么拼,我们还有理由偷懒吗?”张强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对学生的指导与......

论文打破技术空白,30岁一作即将回国就职

刚刚博士后出站的胡鸿杰,以一作身份新发了一篇《自然》论文。结果,他的“电话被打爆”了。在论文发表仅一周时,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了44000次。这篇论文由胡鸿杰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团队完成,题目是......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库正式上线服务

近日,国家农业图书馆正式上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库,实现了全院学位论文特色资源本地化保存,增强了学术资源成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将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国家农业图书馆自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

光明时评:严格本科论文抽检制度值得肯定

本科毕业论文要挤干水分了。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印发《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全省所有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

学者谈ChatGPT或带来论文造假

最近,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开发的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全球。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它不仅能和人展开互动,还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

评职称,对论文、学历、奖项有新要求!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解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简单化问题,进一步激发专业......

重磅|学术论文编写标准发布!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大学、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科......

假期刊敲警钟人才评价要把好论文质量关

近日,北京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自印假期刊,制作山寨检索截图,供人发表论文,每篇论文收取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版面费;4年时间发论文10多万篇,牟利1800多万元。在很多单位,发表论文是获评职......

中国发表了超四分之一的高被引论文

2022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9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808篇,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中国高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