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26 14:31 原文链接: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调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遗传》杂志刊登文章,介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课题组、储成才课题组联合美国乔治亚大学Scott A.Jackson教授等团队,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选择过程中发现了能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植物种子成熟后都具有休眠特性,使其个体间具有不同的萌发时间。比如甲种子成熟可能10天后萌发,乙种子20天后萌发,丙种子30天后萌发。这样即便甲、乙萌发后遇到天灾,但丙会躲过天灾,总有植株会存活下来。

  植物休眠长短不一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问题,同时种的作物不会同时成熟。我们的祖先把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成了休眠性减弱的农作物。由于休眠性状难以准确鉴定,休眠基因就成为生物学研究的最难问题之一。

  今天的农作物都是经过野生植物驯化后的结果。科学家发现,虽然不同作物在驯化过程一般没有任何交叉,但在从野生种到栽培种的驯化过程中,一些性状表现出了趋同现象,比如成熟后都不会自动脱落,茎干都变得直立粗壮,种子休眠性减弱。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员首次鉴定得到了控制大豆种皮成为绿色的G基因,发现G基因在大豆的驯化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选择,它还参与了对大豆种子休眠的调控。进一步研究又发现,G及其同源基因不止在大豆驯化中被选择,在水稻和番茄的驯化中也受到选择,而且在大豆、水稻等作物中都参与种子休眠的调控。

  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调控种子休眠的G基因在不同科的作物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该研究不仅增加了人们对植物驯化过程的理解,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模式植物谷子登场:保守基因助力禾谷类作物增产

人们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最早被驯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干旱贫瘠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丰收的谷子。中国农科院供图数十年来,通过育种家的不懈努力,谷子产量逐渐提高,但和水稻、小......

河南大学博后首篇《科学》!3年课题曾无疾而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09.shtm和许多人一样,柯小龙最开始对未来也会迷茫。在科研这条路上,也曾磕磕绊绊。他在读研期间......

定制”更紧凑的葫芦科作物

变异缺乏、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是目前农作物改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近日,针对葫芦科瓜类作物遗传基础狭窄、难以获得紧凑株型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深圳农业基因组所......

作物产量下降影响气候缓解技术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王戎和合作者在一项新研究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阻碍人们利用作物捕获和封存碳并以此作为限制全球变暖的一种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巴黎协定》2℃的升......

我国科学家找到首个潜在作物高温感受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制约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为主要的胁迫因子之一。据报道,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左右的减产。因此......

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健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团队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机制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AlbertoMacho研究组在PLoS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Abacterialeffectorproteinpre......

“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团队发表专刊

1月14日,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调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遗传》杂志刊登文章,介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课题组、储成才课题组联合美国乔治亚大学ScottA.Jackson教授等团队,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调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遗传》杂志刊登文章,介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课题组、储成才课题组联合美国乔治亚大学ScottA.Jackson教授等团队,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