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5:12 原文链接: 支招成果转化:利用“申请前评估”推动供需匹配

当前,我国部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专利申请前评估作为连接科研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的桥梁,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专利申请前评估:解困供需脱节之策

学术圈追求原创研究,但对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了解不足,导致成果市场性不确定、可落地性差;同时,企业需要优势突出、风险可控、市场“信号”相对明确技术,而学术成果的不确定与市场期待“确定”之间存在距离。

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在提交专利申请之前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即“专利申请前评估”),相比直接进行专利申请,更有助于筛选有商业化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

专利申请前评估,对于资源有效配置也意义重大。当前,我国高校院所存在着“为申请而申请”的问题,申请了大量无效专利和重复专利。如果在申请前开展评估,不仅可以避免此类浪费,还可以指导有缺陷的技术进一步开发完善,做市场验证,通过“评估”驱动其向市场端靠近。同时,评估也会促使科研人员更加关注产业需求,使其研究成果与新兴产业需求的相匹配。

以“数据驱动”持续推动供需匹配

从字面上看,申请前评估并不是要确定专利“值多少钱”,而是通过收集数据,了解待评估技术当前的状态或进展情况,并基于数据对成果进行分流和动态管理。

该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初步筛选,用简单指标把“市场潜力较高”和存在严重缺陷和“不具备市场潜力”的技术快速分流出来。高潜值的科研成果,获得申请保护机会,进入商业化通道;完全没有市场潜力的成果在一开始就快速排除,比如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直接分流,防止后续消耗资源。

第二步是评估的核心,即对于市场潜力暂时不明确、不确定的技术依据“可专利性”“ 商业可行性”“技术成熟阶段”等核心指标,建立决策模型。然后,通过收集信息,采用“推动式”市场策略并利用互联网作为主要工具来收集数据,以数据驱动决策矩阵的发展。

要点出的是,评估不是一次性的答案,而是必须与技术开发形成闭环。对于未获得申请机会,但不属于“负面清单”必须要立即分流的技术,要鼓励对其继续进行数据完善、概念验证、技术优化,直到能获得明确的市场信号为止。这种闭环的评估机制有助于充分挖掘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更好匹配,推动“供需匹配”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评估过程中,评估团队须密切关注技术在市场上的表现,收集用户反馈、竞争动态和行业趋势等数据,全面了解技术的应用潜力。通过动态跟踪,评估团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并为技术开发者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此时,评估反馈就成为推动技术不断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工具。同时,研发团队可以从评估结果中获得有价值的洞察,指导技术的改进和迭代,以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商业化要求。

建立动态、开放、多方协同的评估体系

如前所言,专利申请前评估有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首先,必须紧密与产业对接,面向产业需求。一般而言,可通过吸纳产业专家参与评估团队,加强评估者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理解,从而确保评估建立在产业视角的基础上。产业专家的参与将有助于从商业化角度全面评估技术的商业潜力,并预测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应用前景。其次,要注意多方协同。比如,评估过程中应邀请科研人员和产业专家与技转人员一起,共同开展评估工作;必要时还可引入商业界、投资界的专家,以获取更广泛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协作机制将有助于综合各方视角,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可信。

专利申请前评估还应保持开放性,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评估体系建设。建议评估机构可以与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和创投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推进技术评估工作。同时,评估结果也应向社会开放,方便产业部门获取有价值的技术信息。经验证明,开放性评估体系将促进技术与市场的更紧密对接,推动技术转移与商业化。

此外,由于技术开发过程漫长而复杂,评估要贯穿其中,对技术开发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估。评估团队需要持续收集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的变化。动态评估机制将帮助发现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为技术优化和商业化决策提供及时的参考依据。

最后,要建立评估的反馈机制。评估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技术人员,并提供后续工作的指导意见。技术开发者应从评估中获得有价值的洞察,了解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评估反馈将激励技术人员持续改进技术,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商业化策略。

专利申请前评估是连接科研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纽带,也是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关键一环。要发挥其效用,还需在体制机制建设、产学研协同等方面持续用力。同时,需要对技术转团队和科研团队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把握申请前评估的评估机制,增强对于技术商业化过程的理解,从而把注意力放到识别和解决技术商业化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挑战上,立足市场,推动“供需匹配”, 促进创新成果高效、高质量地产业化。

(作者系江南大学副教授、国际技术经理人国际专利评估师,《中国科学报》记者赵广立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支招成果转化:利用“申请前评估”推动供需匹配

当前,我国部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专利申请前评估作为连接科研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的桥梁,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专利申请前评估:......

四川省攀枝花市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1)持续推进科技攻关,打造钒钛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载体,开展钒钛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梳理总结前期完成的项目成效,积极推......

江西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申报

关于开展2024年江西省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赣科发成字〔2023〕89号各设区市科技局、赣江新区创发局,南昌高新区管委会,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省属重点企业,省直有关单位:......

国科控股第七届董事会、经营班子宣布会召开,指导下一步工作

9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经营班子宣布会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院经管委主任张涛出席会议并讲话,院副秘书长严庆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孙晓明宣读了国科控股第七届......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拟立项:食品领域有12项

8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3年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其中,食品领域有12项,包括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国内合作)9项、科技合作拟立项项目(国际合作)3项......

1.3亿科研经费打水漂?科技投入的账不能这样算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省区一高校获1.31亿元科研经费,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这则新闻引发了热议,人们本能地猜测,该省区科技界是否处于尸位素餐或“躺平”状态,白白浪费了科研基金?甚至会进行更广泛的猜想——......

重要通知!《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各有关单位: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前期相关试点成效和经验,现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

广西一高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其中原因何在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上述报告披露了广西在科教振兴资金审计方面的相关情况。审计......

1.31亿科研经费花出去,何以成果转化为零?

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武汉经开区举办新材料和现代农业成果转化对接会

践行科技产业融合路径,推进新材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6月28日,202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新材料和现代农业专场举办。微胶囊隔热绝缘材料研发项目等6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