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6 15:46 原文链接: 溴基液流电池革新:功率密度与循环寿命显著增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和副研究员鲁文静团队在溴基液流电池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电极表面基于可逆的固态溴络合效应,同步提高了电极的固溴能力和催化活性,降低了溴基液流电池的自放电率,提高了电池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

溴基液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分布式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溴电对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以及溴扩散导致的自放电问题严重影响着溴基液流电池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向电极表面引入溴固态络合剂的策略,基于强的可逆固态络合效应,可实现抑制电池自放电的同时增强溴电对的反应活性。研究发现,与传统电解液中的液态络合剂相比,电极上的固态络合剂对溴的络合作用更强,其将可溶性的溴更加牢固地捕获、固定于电极中,有效避免了溴从电极表面向本体电解液中的扩散,从而抑制了电池的自放电反应。团队利用该电极测试了锌溴液流电池的性能,发现在充电至40mAh/cm2并搁置24小时后,其容量保持率由39.15%大幅度提升至82.93%。

此外,与传统电解液中的液态络合剂不同,该电极表面的固态溴络合效应不会影响溴电对的电化学活性。以该电极组装的锌溴液流电池可以在180mAh/cm2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580次,平均库伦效率达99.30%。

该工作为开发高功率密度、高容量保持率和长寿命溴基液流电池用电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溴基液流电池革新:功率密度与循环寿命显著增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和副研究员鲁文静团队在溴基液流电池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电极表面基于可逆的固态溴络合效应,同步提高了电极的固溴能力和催化活性,降低了溴基液流电......

溴基液流电池革新:功率密度与循环寿命显著增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和副研究员鲁文静团队在溴基液流电池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电极表面基于可逆的固态溴络合效应,同步提高了电极的固溴能力和催化活性,降低了溴基液流电......

溴基液流电池新进展!可提高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和副研究员鲁文静团队在溴基液流电池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电极表面基于可逆的固态溴络合效应,同步提高了电极的固溴能力和催化活性,降低了溴基液流电......

多功能可穿戴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蔡欣和教授方岳平等人在多功能集成电极及其柔性可穿戴锌-空气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设计构建0D/2D/3D异质结构的双相纳米合金薄膜用于催化析氢/析氧/氧还原......

比亚迪宣布将加大两轮车研发投入6月试点“能上楼的安全电池”

2月,南京某小区电动两轮车引发火灾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彼时,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发文宣称,基于南京“2.23”火灾事故,电池管理团队、开发团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探讨对两轮车品质安全解决方案,决定将乘......

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获新进展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李瑛研究员、唐奡研究员团队在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电极界面优化设计可有效提升铁......

华为公布新专利“迪王”15GWh项目明年5月投产钠电赛道再升温

钠电池产业在“从0到1”的过程中大踏步前进。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4月2日公布一项名为“钠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应用”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7810379A,专利申请日为2......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而不像目前这样需要数小时。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网应用储能系统提供性能更......

新能源汽车浪潮下的锂电池实验室装备革新

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新能源车市场迎来了显著增长,为2024年的新起点带来了希望。在今年的两会上,锂电产业链成为了热议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

宁德时代获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授权

宁德时代(30075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电池及用电装置",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873211.6,授权日为2024年3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