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20 10:37 原文链接: 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演替研究获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类群对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健康生长意义重大。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传统的研究方法由于分辨率较低,使得我们很难真正了解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Mackie研究团队合作,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相比,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根际主要富集了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成员,而这些细菌门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般由其中一两个主导类群所决定。根际占优势的细菌属主要有Massilia、Burkholderia、Ralstonia、Dyella、Chitinophaga和Sphingobium。在科以下的分类水平上,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细菌群落发生了显著演替:Massilia、Flavobacterium、Arenimonas和Ohtaekwangia属在玉米生长前期占优势,它们以易降解有机物质为底物,属于生长速度较快的富营养菌;而Burkholderia、Ralstonia、Dyella、Chitinophaga、Sphingobium、Bradyrhizobium和 Variovorax在后期占优势。该研究使我们对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规律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该研究还比较了来源于美国和德国的玉米根际微生物结构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优势属都存在于两地的根际中,然而其中的优势种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菌群上的差异意味着土壤性质可能是塑造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4, 68: 392-401。

相关文章

突破细菌防御新策略取得进展

广西大学何正国团队(李肖辉为第一作者)在CellHost&Microbe在线发表题为“MycobacterialphageTM4requiresaeukaryotic-likeSer/Thrp......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藻际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杜宗军团队解析了不同海洋大藻的核心微生物类群,发现了其强大的多糖降解潜力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并对藻际微生物区系和周围环境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

果蝇免疫系统产生抗菌肽来防御食物和环境中常见细菌

以前的理论认为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一类天然抗生素---在杀死一系列细菌方面具有普遍作用。然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考察......

人造细菌进化能力超越自然

据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团队从支原体细菌中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细胞,它只包含493个基因,是已知所有自由生命体中最小的基因组。这些细胞能够进化......

香港理大发现两种治疗超级细菌新方案具良好疗效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电香港理工大学(理大)20日召开记者会公布,理大研究发现两种治疗超级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新方案,显示出良好疗效和临床应用潜力。由理大微生物学讲座教授、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

大堡礁珊瑚中发现的人类衣原体表亲为解决白化带来希望

调查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微生物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两个共存的细菌群落。而且,他们首次发现,其中一个是导致人类衣原体的细菌的近亲。这一发现提供了关于珊瑚礁健康的更多信息,并可能有助于解决珊瑚白化的问题。大......

基于SHERLOCK的基因工具快速而全面地口腔细菌

由于一种使用SHERLOCK(CRISPR的进化版)检测唾液中细菌的新型工具,这在未来可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检查后很快带着关于口腔健康的更全面信息离开牙医。这种精确的工具比现有的方法要快得多,并可能导致口......

长久以来的谜团有了答案:休眠细菌是如何复活的

惰性的、沉睡的细菌--或称孢子--可以在没有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存活数年,甚至数百年,抵御热量、紫外线辐射、抗生素和其他苛刻的化学物质。孢子如何恢复生命一直是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谜。新的研究确定了感应蛋白是......

工程细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途径

研究人员在细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途径,有可能使各种行业脱碳。这一突破可以大大减少燃料、药物和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工作已经催生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