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3:45 原文链接: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王大中,一个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和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的三个核反应堆,推动了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路上,王大中用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照亮未知,在他心中,科学研究是一件值得用一辈子追求的事情,更是自己赤心报国最好的方式。

1989年,王大中(左)和科研人员在检查核反应堆下部结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200号”里立初心

  核能研究和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等具有重大意义。1955年开始,我国就作出开发核能的战略部署。

  1958年,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的方案得到批准。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建造的核反应堆,其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工程编号为“200号”。

  同一年,作为我国首批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学生,23岁的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顺利毕业,并留校工作,跟着大部队参与到了这项任务之中。

  在时任总工程师吕应中的带领下,年轻人们满腔热血,毅然奔赴到荒郊的燕山脚下。

  对于当时吃住都在马棚里的师生,倍感考验的不是周遭的生活环境,而是有限的科研条件。别说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家手边连一张完整的参考图纸都没有,更缺少关键部件的计算和工艺说明书。不仅如此,研究场地也靠自己建:重修水渠,架设高压供电线路,挖地基搞土建等。

  齿少气锐,却勇于立事。如此状况下,一群只有理论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一开始王大中参与的任务,是制作反应堆工程的模型。

  从马粪纸模型开始,到三合板模型,再到有机玻璃模型,他和老师、同学们不停讨论、查资料、设计和验证……终于,一个长、宽、高各约两米的玻璃模型制作完成,反应堆堆芯、各种工艺系统管道和建筑结构清晰可见。

  经过六年的奋战,1964年9月底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建成。据统计,建堆过程中,共突破技术难关37项,自制仪器设备67种,建立专业实验室11个。实验基地建成后,吸纳了多个院校900多名原子能相关专业的师生,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培养、储备了人才。

  “200号”后来成了这个基地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的代号,它象征了一段青春与奋斗的征程,更成为清华大学的一个精神符号。

  正是经过了那一次“建堆建人”的历练,王大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为往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而言,这段岁月更化作内心长久且稳定的精神“核动力”。

  202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大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回首初心。他说,这份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人,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跳起摘取“核安全”果子的人

  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厂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给世界核动力研究带来警示。王大中敏锐意识到了“安全性”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这一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80年代初,经学校选拔前往德国学习的王大中,选择了具备“固有安全性”这一特点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进行探索。尽管同行对其想法并不看好,但王大中依然坚持。经过反复的计算、设计、分析、比较……做了上百个方案后,他创造性地提出环形堆芯的新概念,并将单堆功率从20万kW提升至50万kW。

  这一方案得到了德国业界人士的高度称赞,王大中也以己之名字获得了德国专利。他的故事“中国人实现了一个奇迹”更是见之于国外报端。

  盛名之下,王大中并未止步于此。学成归国后,响应国家需要,80年代中期,从立项报告、设计方案到建设工地,王大中全程负责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的研究和运行。

  科学论证过程中,他专程带队去欧洲考察,最终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1989年,5MW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功率运行,这是全球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如今回看,这一路线的选择无不显示着王大中的远见卓识。21世纪以来,一体化自然循环已成为国际上小型轻水核反应堆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之一,于小型核能发电、热电联产、核能供热、海水淡化等方面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世界核能发展陷入低潮,瞄准固有安全,王大中再次作出战略部署:一是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堆型;二是从小规模实验堆到全尺寸工业示范电站的发展路线;三是坚持自主创新。

  在“863 计划”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向10MW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研发,这又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高温气冷堆需要“耐高温全陶瓷”的包覆颗粒球形核燃料元件,制造难度极高。

  刚立项时,团队为此犯了难:到底是购买国外的,还是自己研发?经过多次论证,王大中决定亲自动手,誓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大中再次创造了奇迹,他带领团队批量生产出的两万个燃料球可耐受1600℃高温,能把放射性物质牢牢“包裹”在其中,保证了反应堆安全,产品合格率高达98.1%,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后,成为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对破解核安全这一世界难题产生重要意义。在10MW高温气冷堆基础上,王大中还积极推进单一模块反应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业规模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建设,为高温气冷堆从实验走向实际应用作出了贡献。

  说起做科研的心得,王大中经常强调要“跳起来摘果子”,讲究谋事取度。目标定低了,“果子”易被他人摘走,目标太高,欲速则不达。所以,“跳起来够得着”最合适。

  而在坚持不断向上跳的过程中,他守望初心,重一分务实轻一分务名,破土凌云节节高,让中国核能研究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大中校长”为国育英才

  如果说从事核反应堆专业是青年时期王大中的主动选择,那么1994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则是他开启的另一段精彩人生历程。从接任校长开始,王大中就拿出了做科研时攻坚克难的决心。

  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带着学校机关人员,跑遍了全校各院系和主要部处,“把脉”学校发展状况。他还参加考察团,“取经”美国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积累办学心得。

  在任期的每一年年初,他都会召集校领导开一场讨论会,让大家说一说清华与其他著名大学或兄弟院校相比,有哪些不足,需要怎么做,多久做……许多决策和改进,在讨论中有了眉目。

  他也经常骑着一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旧自行车,穿梭于校园。只要有教职工一招手,唤一声“大中校长”,王大中便会停车,与其拉家常式地听取关于学校建设意见。

  深思熟虑后,王大中决定,清华得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综合性大学,不仅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也得秉持自己的个性,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他任期内,清华确立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转变的办学思路,初步形成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王大中从人事管理体制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同时,面向世界广纳英才,请来了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等一批“大师”前来讲学。

  他同样重视“大楼”。上任后不久,王大中就主持了清华史上的第八次校园规划并顺利完成,为师生创造良好教学研究环境的同时,他更注重校园特色和风格的打造,在有形的建筑中体现清华的文化和传统。

  大学精神被王大中认为是“大学的灵魂和动力”。王大中任期内,学校大礼堂穹顶上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徽重现,承载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校训得已“回归”。

  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他因势利导,加快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内容更新,加强教师责任心和教学过程管理等。为了满足国家的人才急需,他则通过招收培养定向生、国防生等措施,向国家重要地方和单位输送人才。

  直到现在,王大中都未忘教育者的本心。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和夫人高祖瑛教授决定将国家和学校给予的全部奖金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以鼓励后辈成才报国。

  过去,王大中曾喊出用双手来开辟祖国原子能事业春天的誓言。如今,他也在践行这个誓言,继续为国家发展倾注心血,将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使命传递给新一代的“200号”建设者。

相关文章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

中国科学院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开始申请

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于2024年初正式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启动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共建单位。实验室面向国家海洋工程与高......

追忆童第周丨他或许是你知道的第一位生物学家

童第周,或许是中国孩子知道的第一位生物学家,他“在路灯下学习”“一定要争气”的故事,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青少年。童第周不仅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者。今天是童第周逝世45周年......

山东省科技厅公布第二批院士工作站备案名单

关于公布2024年度第二批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备案名单的通知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充分发挥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海外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助力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创新......

又一院士名单,公布

近日,新西兰皇家科学院(RoyalAcademyofSciencesNewZealand)官方公布了其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自1867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新西兰最高级别的学术机构,代表......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表彰第二届中国科学院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的决定》,公布获奖名单。......

广州南方学院换帅!中国科学院汤涛院士出任校长

记者2月29日从广州南方学院官网获悉,该校“现任领导”一栏发生变化,校长一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担任,并将于近期到任。广州南方学院成为广东第二所由院士担任校长的民办高校。此前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履新广州南方学院校长

近日,广州南方学院迎来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新校长——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广州南方学院官网于2月27日更新显示,汤涛院士已正式出任该校校长,并预计近期将正式到任。汤涛院士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