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12:37 原文链接: 科研成果数字化海洋科普活起来

青岛海洋实验课堂   黄笑晗供图

 青岛海洋实验课堂   黄笑晗供图

在光影变幻的4D影院里,通过全息投影、互动投影穿越时空,了解海洋的诞生、洋流的轨迹、潮汐的演变;通过一件件实物标本,探索万千生物走出海洋的进化历史;站上虚拟操控台,体验一把掌舵巨轮、乘风破浪的快感……  

在青岛蓝谷问海中路168号,由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国实集团)打造的“青岛海洋实验课堂”,日益成为青岛乃至山东省中小学生喜爱的科普研学基地。这套沉浸式、可视化的海洋科普设备和课程,依托透明海洋重大科研任务,融合多元数字化手段制作而成。近年来,该科普课程不断走进岛城中小学校,将可触摸、可感知、鲜活有趣的海洋科学送入课堂。  

青岛国实集团成立于2015年2月,是立足青岛、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海洋与信息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平台。该平台现已构建了超算与大数据、海洋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科技金融、海洋新材料和海洋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格局。为普及海洋知识、弘扬海洋文化、增强公众海洋意识,该集团主动整合科技、市场、资本和政策资源,聚力推广以海洋为显著特色的科普教育。

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驻青岛高校、科研院所,国内众多海洋领域科研力量共同参与实施海洋科技数字化科普。目前,该集团与30余位海洋相关专业院士、100余位高级讲师、18家涉海理事单位展开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形象、生动、新颖的海洋教育资源和产品,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青岛海洋实验课堂”,站上了海洋领域学术研究、技术拓展的科普前沿。  

数字化科普,是“青岛海洋实验课堂”的最显著特色。该课堂运用VR、触摸屏、L屏、AR魔屏等数字化科技手段,构建了“穿越海洋时空”物理海洋4D影院、“海洋生命之树”可视化系统、“海洋大国重器”透明海洋装备科教模型展示系统和海洋VR互动实验等四大板块数字化设备与课程。目前,“青岛海洋实验课堂”的科普内容已覆盖生命起源、海洋生物、海洋科考、海洋地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气象与灾害、海洋污染、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  

如今,该集团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线下科普展览场所,出版了科普图书30余种,开发了海洋科普教具50件、海洋科普展项40余项、海洋主题课程10个、海洋专题知识讲堂10类、海洋主题VR影片200余种。截至目前,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已投入资金数百万元。  

数字化科普研发负责人苏亮博士介绍,“青岛海洋实验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依托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快速部署到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展馆,“一键操作”有效联动到每一台电脑。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配合青岛市教育部门,开展“研学课程入校园”活动。“数字化科普”已开发出4套可移动数字化研学设备和研学大篷车移动课堂。这些课程可依托校内课堂快速部署上线,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接触到“地道”的海洋科学。课堂现场,学生还可以与海洋各领域的院士、教授连线,进行交流互动。  

2021年3月至今,“青岛海洋实验课堂”已接待线下研学20余次,举办专家讲堂5次、线上课程2个、线下教具体验活动1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目前,该项目已获评青岛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实践飞地”,并成功入选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由中国科协、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18个单位共同主办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青岛国实集团科普团队受邀负责中国科技馆西大厅“探秘海洋”展区展品内容提供和组织协调工作,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相关保障工作。活动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专门致信感谢。  

相关文章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块多幕式进水率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

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

湖北2024科普迎新春暨“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首场报告会12日在武汉启幕,来自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黄冈市金铺中学、鄂州市实验小学、恩施市杉木坝村小学的2000余名师生代表,线上线下共享科普盛宴。据介......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等全球16个研究......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根探针,叫‘拉曼光谱......

河口区氮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小平团队,在河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评审会召开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召开“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评审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主持开幕式。陆建......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等5项智库成果发布

近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

88岁院士成“宝藏博主”:大科学家也可以是“大科普家”

当88岁院士成为50多万人的“宝藏博主”,这会催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答案是:会带动更多严肃知识“活”起来,会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今年9月,“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

我国科学家解译冰期深海大洋调制千年尺度大气二氧化碳多模式变化之谜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崂山实验室于际民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结合深海酸度数据和冰芯二氧化碳记录,揭示两极海域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种模式来调节大洋深海通风状况。这些模式可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