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0 17:18 原文链接: 酶催化动力学拆分研究获进展

过氧骨架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过氧骨架主要含有O-O键的结构单元,可赋予分子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有研究发现含过氧骨架的化合物(青蒿素、蒿甲醚和鹰爪素C等)具有出色的抗肿瘤、抗菌和抗癌等活性。手性的有机过氧化物是颇具价值的合成中间体。因此,在不对称合成领域,手性的有机过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学开发备受关注。传统化学方法由于手性识别和控制难、以及过氧化物稳定性差等原因,较难获得手性纯的有机过氧化物。相比之下,生物催化在不对称合成手性有机过氧化物方面具有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等优势。然而,目前可用于催化合成有机过氧化物的酶催化剂种类颇少,限制了酶催化合成有机过氧化物的发展与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武元带领的生物有机与催化工程研究团队,以真菌来源的非特异性过氧合酶为催化剂,建立了有机过氧化物的动力学拆分催化体系,实现了手性有机过氧化物产物的富集。该研究在过氧合酶新催化路径的挖掘方面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有研究聚焦开发过氧合酶催化氧化反应如羟化、环氧化及杂原子氧化等。该团队开发了过氧合酶催化的还原反应,建立了新型的动力学拆分方法,拓展了当前过氧合酶仅限于氧化反应的范畴,实现了光学纯有机过氧化物的高效合成。在这一反应体系中,过氧合酶的催化周转数最高可达100000,对应的周转频率可达55.6 s-1,手性选择性>99%。此外,该团队针对野生型过氧合酶催化动力学拆分只可得到S-构型有机过氧化物的局限性,通过进一步研究以蛋白质工程手段获得的酶突变体,实现了催化有机过氧化物立体选择性的反转即R-构型的有机过氧化物产物的合成。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专项的支持。该工作由天津工生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完成。

论文链接

过氧合酶催化动力学拆分还原反应用于合成对映体纯有机过氧化物


相关文章

酶催化动力学拆分研究获进展

过氧骨架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过氧骨架主要含有O-O键的结构单元,可赋予分子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有研究发现含过氧骨架的化合物(青蒿素、蒿甲醚和鹰爪素C等)具有出色的抗肿瘤、抗菌和抗癌等活性......

酶催化动力学拆分研究获进展

过氧骨架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过氧骨架主要含有O-O键的结构单元,可赋予分子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有研究发现含过氧骨架的化合物(青蒿素、蒿甲醚和鹰爪素C等)具有出色的抗肿瘤、抗菌和抗癌等活性......

新研究确立非晶合金力学弛豫与平衡动力学之间的内禀性关联

图(a)杨氏模量和硬度随老化时间的演变;(b)应力松弛时间τSR与老化温度1/Ta在Tf==554K的演变规律;(c)在玻璃和过冷液体区域老化过程中τSR的演变;(d)不同老化时间和温度下参数随老化时......

天津工生所在酶催化CH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化学合成和药物开发领域,半缩醛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中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一个羟基、一个烷氧基和一个氢原子。传统化学合成中,半缩醛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局限于醇和醛/酮之间的加成反应,或通过金属......

流向旋转槽道中的多尺度动力学研究获进展

旋转参考系中的流动广泛存在于地球物理、天体物理和工程中。例如,海洋流动、大气流动和叶轮机械中的流动。壁湍流是流体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问题。在壁湍流中,系统旋转对湍流的多尺度动力学和相干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深海冷泉水合物快速形成动力学机制获揭示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海洋和石油地质学》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冷泉环境中水合物快速形成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海底冷泉环境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并且为南海冷泉区水合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

我国科学家提出药物设计新方法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通过对失调的肿瘤自由基稳态的特异性调控,为选择性和逻辑性癌症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的CDT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典的芬顿(Fenton)或哈伯·韦斯(Haber-Weiss......

水氧化产氧的多中心多步骤动力学微观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研究员王秀丽团队在光催化动力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反应时间尺度瞬态吸收光谱方法,揭示了典型催化剂四氧化三钴(Co3O4)上催化水氧化产......

研究揭示植物SUVH6酶催化位点特异H3K9甲基化的分子基础

2022年12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段成国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MolecularBasisofLocus-s......

中国科大在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单光子阻塞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邹长铃教授研究组,提出了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利用极弱的光学非线性实现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学芯片上实现的实验可行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