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1 10:06 原文链接: 雾霾或可提升海洋吸收温室气体能力

  “雾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陆地生态系统,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教授李卫军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时宗波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颗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部分延缓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

  李卫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由人类活动和自然排放形成的酸性物质能够促进不可溶解铁氧化物向可溶解铁转变,如果这些颗粒物沉降于海洋表面能够增加海洋表面生物可有效利用的铁,并与其他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一起促进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这一过程会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起到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但是此前缺乏直接证据证实这种铁酸溶解理论。

  此次科学家在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海域采集的颗粒物中发现了钢铁工业和燃煤产生的含铁颗粒和其表面的硫酸盐包裹层,并确认硫酸盐包裹层中含有可溶解铁,从而首次从外场观测样品为铁酸溶解理论提供了“铁证”。

  李卫军表示,北半球大气中的硫酸盐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转化。东亚地区的二氧化硫气体主要来自于燃煤和重工业生产排放。研究人员因此确认,黄海大气中含铁的硫酸盐是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和一次排放含铁颗粒进一步反应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可能已导致海洋中的大气可溶解铁增加了数倍,这极大增加了全球海洋吸收温室气体能力。”时宗波表示。

相关文章

5G+卫星将助力海联网建设,保障海洋效益

  2020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12月4-5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华智能科技”)董事长陈融圣出席了4日召开的“创新合作5G赋能产业高峰论坛”平行......

研究揭示黑碳气溶胶及温室气体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机制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及气溶胶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类世气候和环境显著变化的重要强迫因子。黑碳气溶胶作为大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它可直接通过吸收可见光到红外......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流涡区中尺度涡旋生态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

最新研究发现氧化亚氮排放增长威胁巴黎气候协定目标

10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由美国奥本大学国际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汉勤率领的国际团队的研究成果。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氧化亚氮排放的增长速度快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

浙大: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初次海试

2020年9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组织......

研究揭示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的动力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尚晓东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王桂华合作,在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环流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尽管存在海洋对台风的地转响应,但人们相信其强度、尺......

全球气候变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

 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在内的多个机构9日发布报告说,全球气候变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在继续上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经历疫情初期封锁措施和经济放缓带来的暂时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气候变暖让海底生物迷路

海洋变暖导致洋流方向改变,蓝贻贝幼虫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响,该物种的生存范围已大大缩小。(图片来源:SCIENCESOURCE)全球变暖让许多生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但对海蜗牛、海肠和贝类等底栖生物而......

百年生态学模型:气候变化或致种群破坏骤然发生

英国《自然》杂志8日发表的一项生态学模型研究显示,气候变化造成的物种种群破坏,最早或在这个10年内发生,并且会是“骤然”发生。但大规模、快速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则有可能降低生态组合遭遇突然性破坏的几率......

13家单位共建:一海洋探测设备检测平台进入赶工模式

3月底,一个海洋探测设备检测平台在山东进入了“赶工模式”。这个以“共享”为特征的平台供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13家共建单位共享,最终将在设备检测、技术操作、数据规范上实现标准统一。“现在,很多科学家有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