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08 09:27 原文链接: 宋振骐——在一线奔波的“煤炭”院士

“我要为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作为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0多岁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宋振骐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怀揣着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的壮志豪情,如今,宋振骐依然在全国各地奔波,奋斗在自己一生喜爱的“矿山”“煤井”的科研、生产、教学一线。

虽已是耄耋之年,宋振骐的工作日程表仍然满满的:2020年6月以来,出席了GB/J-SDL科学实验室综合项目专家咨询会;参加了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工作汇报视频会议;到枣庄矿业集团、临沂矿业集团、宁夏煤业集团现场指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振骐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研究,使我国的采矿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向一线要解决难题的方案

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宋振骐留校任教。他没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是带学生下矿井劳动实践,在一线发现解决制约生产的一个个瓶颈问题。

一次,宋振骐参与抢救被顶板埋住的工人时,萌发了向矿山压力抗衡的念头。

此后数十年,他深入峰峰、平顶山、淮南、开滦等矿区现场实践,不断探索着矿压之谜。宋振骐听说开滦范各庄矿为搞“三下”采煤,曾从地面往下打了十个钻孔,每个孔十多个测点,测出了大量数据,他如获至宝。有一年夏天,他带领16名学生到范各庄矿实践。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料,带着学生日夜苦干两个多月,分析了十几万个数据,摸到了岩层运动的规律。随后,他写了“范各庄矿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论文,奠定了他的矿压理论基础。

宋振骐说,生产一线就是他最大的实验室,这是开展研究的宝地。

兖州第一对南屯煤矿发生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时,宋振骐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危险,抢夺并整理分析了30多万个顶板活动数据,终于摸清了开采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宋振骐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通过长期煤矿生产的实践和大量矿山事故案例的分析,宋振骐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在指导我国煤矿生产和重大事故灾害控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宋振骐的矿压理论被认定为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近40年来,被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他先后应邀到美国、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讲学活动。

被誉为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震动全国的松树镇矿瓦斯爆炸事件已经过去近40年,此事至今让宋振骐记忆犹新。宋振骐说他应邀去事故现场进行矿压观测,在成功对顶板来压进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实现了由传统刀柱采煤方法向长壁工作面连续推进采煤方法的过渡。成功控制了坚硬的顶板,消除了瓦斯积聚爆炸等事故隐患……

就这样,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难题,他就到哪里去战斗。每年,宋振骐有二百多天都在煤矿现场。在四川南桐、山东柴里、徐州义安等矿上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不仅解决了那里的危难问题,而且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效。为此,国内外知名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历史的镜头回到30多年前,在开滦召开的全国机械化采煤会议上,时任煤炭部副部长的叶青把协助北京门头沟矿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交给了宋振骐。

这个矿的采煤方法不仅丢煤多、掘进率高、坑木消耗大,而且很不安全,更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有朋友劝他:“老宋,这可是个30多年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小心弄不好砸了牌子。”他却想,门头沟矿在首都郊区,落后的采煤方式带来的损失表现在经济上,还会表现在国家科技实力上。他表示,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

宋振骐带队进矿。有人提出疑虑:“英国人、苏联人都没解决的难题,他们能行?”宋振骐向矿上的同志广泛宣传矿压理论及改革采煤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经过两个月的苦干,他们帮助门头沟矿设计和采用的长壁工作面顶板控制方案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传统刀柱式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历史。一位矿工感慨地说:“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办不到的,我们能够办到。”

尽力传授煤炭开采知识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创新创造的实践永不停息,即使是退休以后,宋振骐仍在创立院士工作站,组建创业园区,积极建言献策,奖掖后学,扶持新人。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宋振骐带领博士生,为本科生、硕士生开办讲座,传授煤炭开采技能知识。

宋振骐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祖国建设多出一份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近年来,宋振骐又在海底采煤相关研究取得突破。在中国第一座海底煤矿——北皂煤矿诞生后,他多次给予技术支持和建议。宋振骐认为,海下采煤标志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向海域进军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国际煤炭技术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款特殊的包包。它的外形和一般的手提包无异,但手机一放进去就开始充电,半小时后,手机电量就已经增加了20%。这款特殊的“可充电包”由一种特......

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

4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举行。这是继前作《摆渡人》出版6年之后徐扬生的又一全新作品集。记者获悉,《黄......

“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首讲关注医学

4月19日,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联合举办的“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在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开讲。“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仪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供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

这位新晋院士受聘兰州大学

4月16日下午,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举行方小敏院士聘任仪式。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出席仪式。马小洁对方小敏的加入表示欢迎与感......

一位建筑学院士的“隐藏身份”

马国馨篆刻图章。82岁的马国馨在展板前摆出40岁在丹下事务所研修时的同一拍照姿势。马国馨部分著作封面。1977年,马国馨在毛主席纪念堂前。马国馨的毛主席纪念堂试做方案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

潘垣:“90后”院士矢志造“太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眼中,毫无疑问是磁约束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如何将这一“科幻”照进现实?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供图追逐......

四大院士坐镇!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会议终版日程抢先看

为了共同探讨光谱仪器的新技术、新发展和新应用,加强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我国光谱仪器事业的持续发展,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4月11日-14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

无机化学家计亮年院士逝世,享年9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计亮年,因病于2024年4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

山东省科技厅公布第二批院士工作站备案名单

关于公布2024年度第二批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备案名单的通知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充分发挥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海外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助力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