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增加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风险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孩子出生后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三成,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两成。 扑热息痛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依据对超过13.2万名母女或母子3至11年的随访以及对所获数据的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不过,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同时,研究人员说:“尽管我们建议孕妇尽量避免服用任何非必需药物,我们相信,人们不应该依据我们的研究结论,在有临床需要时改变短期服药的现行办法。”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65%的孕妇在有需要时服用扑热息痛。研究人员迄今没有找到母亲孕期服用扑热息痛导致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风险增加的原因。先前研究显示,摄入某些药物与孩子出现交流障碍、智商降低有关联。......阅读全文

扑热息痛不仅可以镇痛,还能抑制情绪

  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实验,以探索其他止痛药对情感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可能发现了扑热息痛一种新的副作用——让人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  这种非处方药是市面上最普遍的止痛药,但如果实验结果属实,那么这种药在减少痛苦的同时可能也会减少欢愉。  科学家之前就已经发现,扑热息痛(即对

美国FDA用扑热息痛出皮疹应停药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解热镇痛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8月1日发布提示称,扑热息痛可引起罕见但严重的皮肤病,建议服用时一旦出现皮疹、皮肤出水泡或更严重的皮肤损害时,应停药就诊。    FDA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的工作人员调查了1969年到2012年间的相关病案

静脉给扑热息痛有望成为婴儿镇痛替代疗法

   芝加哥–据发表在1月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309(2):149-154】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接受大手术的婴儿中,术后间歇性静脉内给予扑热息痛(对乙酰氨酚)来止痛可减少术后48小时中的累积吗啡剂量。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研究人员正在为新生儿和婴儿寻找替代性的镇痛疗法。有

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增加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风险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孩子出生后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三成,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至多两成。 扑热息痛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依据对超过13.2万名母女或母子3至11年的随访以及对所获数据的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不过,在《美国流行

科学家发现孕期过量服用扑热息痛或致孩子多动症

  西班牙研究人员发现,孕期过多服用醋氨酚或可致孩子多动症。与那些母亲在孕期未曾使用过醋氨酚的孩子相比,孕期母亲服用过醋氨酚的孩子,有30%的概率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甚至有些小男孩还会出现自闭症等症状。这是首次发现妊娠期服用药物与儿童自闭症之间的关联,也是第一个研究对男孩和女孩所产生不同影响的

百服咛新康泰克被曝伤肝 企业称正确服用无碍健康

  百服咛新康泰克或存在伤肝风险   相关企业回应FDA声明称 服用合适剂量不伤肝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日前声明称,将敦促医生避免开出含量超过325毫克/片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以减少对患者肝脏损伤。在我国,新康泰克、百服咛等常用感冒药每片扑热息痛含量均在500毫克。  

香港回收三款银翘解毒类产品

  继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敦促医生避免开出含量超过325毫克/片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处方药,以减少对患者肝损伤的风险后,香港卫生署20日也宣布,因发现含有微量未标示的西药成分“扑热息痛”,将回收香港康溢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批次的银翘解毒类产品。中国食药监总局建议,每天服用扑热息痛的最

研究称止痛药不仅能止肉体疼痛 还会缓解负面情绪

  研究常用镇痛药扑热息痛(又称退热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药物具有一种之前未知的副作用:它会模糊积极的情绪。在这项研究里,服用扑热息痛的被试者在看到令人愉悦或者令人不安的照片时,所产生的强烈情绪相比服用安慰剂的被试者都要更少。  研究发现止痛药或麻痹人们的情绪感知  扑热息痛作为无需处方即可出售的

英国研究发现:常服非处方镇痛药或导致耳聋

  据英国《每日邮报》今晨报道,一项研究报告称,非处方镇痛药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超市和药店随手都能买到,但却隐藏着“危机”。女性常服用这两款药可能导致耳聋,而一周服用两次,其风险增加13%。   美国科学家调查了116430名妇女,研究从1995年开始,2009年结束,最终约一万人出现听力受损情况。

这款大众药别吃!BMJ警告:双氯芬酸止痛药或致心脏病

《BMJ》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不使用止痛药、使用扑热息痛(商品名称有百服宁、泰诺、醋氨酚等)和其他传统止痛药相比,常用止痛药双氯芬酸与心脏病和中风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