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自动单管存取:化合物管理的未来

摘要 在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创新的以管形式储存的大规模化合物管理方法,让实验室空间使用效率最大化,还可保证化合物的稳定性,实现任意单个化合物提取(cherry-pick),同时具备质量控制以及新化合物提交入库功能。Richard Kim、Ben Schenker、Simon Tullett、Chloe CarterTTP Labtech Ltd, Melbourn Science Park, Melbourn, Hertfordshire, SG8 6EE, UK简介目前的化合物管理已发展到以一个集中的化合物库来支持初筛和复筛项目,这个化合物库存储了各种板和管。管和板形式的存储效率低,增加了这些化合物库的复杂度,让它们使用起来非常昂贵,更重要的是,很难扩展或搬迁。同时,新的样品提交到系统变成一个拖沓的过程,这可能会让样品的高通量筛选(HTS)延误几个月。人们通常认为板形式的存储是支......阅读全文

全自动单管存取:化合物管理的未来

摘要    在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创新的以管形式储存的大规模化合物管理方法,让实验室空间使用效率最大化,还可保证化合物的稳定性,实现任意单个化合物提取(cherry-pick),同时具备质量控制以及新化合物提交入库功能。Richard Kim、Ben Schenker、Simon Tullett、

《科学》杂志跟上步伐 将拥抱开放存取

  与《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领域的大腕,《科学》杂志在当前开放获取的历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为所动。不过,最近《科学》杂志终于按捺不住,已经准备 2015年启动自己的开放获取杂志。这个计划中的开放获取杂志名字Science Advances也非常响亮。这是《科学》后台

AI精准健康管理 开启未来健康

  10月31日,“智享健康 有益未来”健康有益战略发布会在京举办。健康有益创始人李宇欣现场发布了健康有益品牌战略、业务战略及产品战略等,并推出研发近3年的AI精准健康管理系统——ego系统。  精准健康管理时代到来  伴随快节奏生活的加剧,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不良人群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健康管

PNAS:单分子成像:结构生物学的未来

  结构到功能的研究对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解析出DNA的三维结构后,结构生物学帮助科学家们解析出了更多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决了很多生物学的根基上的问题。然而,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受到了技术层面上的重大瓶颈。新技术的出现,将对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带了跨越式的进展。  传统的结构解析方法是X光衍射和

全自动滴定管的造型

  (1)全自动滴定管是由刻度滴定管与注液管平行焊接在一起,注液管中制有一圆球,起缓冲作用。在刻度量管上端有一只向上弯的液体出口,作调整零点用,其外层有一球与注液管相连,用以收集多余液体,并通过注液管流回贮液瓶内。刻度量管的下端焊有两根支管,向外伸出成三角形与斜孔三路活塞,滴液嘴相连,其上面一根支管

全自动滴定管的用途

  与自动滴定管相同。其特点是贮液瓶中液体压到零点时,多余的液体自动回流至贮液瓶中,在滴定完后尚有余液在刻度管中,同样可利用活塞放回贮液瓶内,在充气过多时,可利用自动活塞放气,停止液面上升,重新打气时,自动活塞自动关闭,较其它形式自动滴定管使用方便。

单管ACT血凝监测仪的特点

  已广泛地应用于全国各级医院的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时血液凝固时间(ACT)的监测。  ●采用微处理器智能控制,使之整个测量简单,精确,可靠,迅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防止失误操作。  ●全数字化电路,使整机准确,稳定,抗冲击,抗干扰。  ●具有高精度计时系统,使计时误差小于千分之一秒。  ●对测试数

单分子二极管问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副教授拉莎·文卡塔拉曼指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成功创建出首个单分子二极管,其性能比之前所有设计的要高50倍,有望在纳米器件领域获得实际应用。论文发表在5月25日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单分子器件是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极致。亚利耶·艾佛莱姆和马克·瑞特在197

单管ACT血凝监测仪简介

  单管ACT血凝监测仪是一种监测血凝时间的仪器。单管ACT血凝监测仪 wi28742  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 of whole blood即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仪,是国内外在临床血液体外循环手术时,监测血凝时间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该仪器可用于心脏手术血液体外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58 号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31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竺                         二○○八年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