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JAAS:大气碳同位素激光在线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刘玉柱教授领导的激光光谱/激光质谱课题组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合作,在大气碳同位素的激光在线探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线发表于《分析原子光谱学杂志》(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碳循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含碳化合物在地球各大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直接影响着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急剧增长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稳定同位素技术是分析含碳化合物溯源和碳循环过程的有效手段,因而对碳同位素的探测研究也是研究热点之一。该课题组通过自主设计,研制出一套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的气溶胶快速在线探测系统,并成功将其应用在大气环境下颗粒物的实时原位在线探测中。基于该套探测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对气溶胶成分的快速分析,同时也可以借助同位素分子光谱分析在线探测大气碳同位素,这为大气碳循......阅读全文

JAAS:大气碳同位素激光在线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刘玉柱教授领导的激光光谱/激光质谱课题组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合作,在大气碳同位素的激光在线探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线发表于《分析原子光谱学杂志》(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在线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

  在线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是一种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6年11月11日启用。  技术指标  1.可测成份:黑碳(光法元素碳);光法有机碳;热法元素碳;热法有机碳;总碳;碳酸盐; 2.分析过程为全自动半连续方式 (全自动“采样-分析-采样-分析 -…

在线光热法大气气溶胶元素碳有机碳分析仪设备

  在线光热法大气气溶胶元素碳有机碳分析仪设备是一种用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9年6月21日启用。  技术指标  采样量:1-8LPM(可调) 激光监控:带有精密温度控制器的半导体激光光学系统(25mW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光电探测器单元;透射式检测;数据处理过程中自动控制

地环所大气有机碳和元素碳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稳定碳同位素被广泛用于地球化学研究,同时也是解析大气污染源及大气化学转化的有效途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相关成果Stable carbon isotopes in aerosols from Chinese citie

刘文清院士谈“双碳”,大气环境探测技术是关键

  “多平台、多技术的利用,提高了检测精准度,可以更好地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6月25日,来湖南出席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指出,“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其中,大气环境探测技术应作为碳达峰与碳中和“

美欧火星探测计划选定火星大气探测“利器”

  欧洲航天局日前宣布,该机构与美国航天局共同开展的火星探测计划已经选定首批科学探测仪器,这些仪器未来将对火星大气构成进行研究。  欧洲航天局在一份公报中表示,两家机构希望在2016年发射ExoMars火星气体探测器,这也是计划中的首个项目。欧洲航天局科学和自动探测负责人戴维·索思伍

快速了解有机碳同位素

  12C、13C天然丰度分别为98.89%、1.11%;14C只有极微量且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年。其他同位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均有放射性。  天然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由13C/12C比值确定的δ(13C)表示,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 Dee组拟箭石化石(简称PDB)作为标准品。  20

首个决定性证据表明 闪电确是同位素产生的“自然通道”

  据英国《自然》杂志11月2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物理学研究称,科学家通过辐射探测器首次发现了决定性证据:闪电能够引发大气核反应,并产生放射性同位素。该发现意味着闪电终于成为人们已知的可产生同位素的自然通道,同时也为深刻理解气象中物理学极端事件打开了一扇窗。  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

刘玉柱:大气挥发性含硫污染物激光在线探测获进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刘玉柱课题组,在大气挥发性含硫污染物的激光在线探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大气挥发性含硫有机物的在线原位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线发表于《分析原子光谱学》。  硫及其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大气环境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以及汽车交通

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治理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办公室中,放着一个缩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模型。别看它身形小,却承担着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大”使命。  从国外专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发射,碳卫星已经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为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