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15个低碳试点有望202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交流会”上对未来低碳试点的开展提了四点要求,其中第二点要求“做好结合文章”,要求各试点要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结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相结合,真正做到节能、增效、降碳、减排;与贯彻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结合,加快实施压煤、限车、降尘等相关措施,推动空气质量环境尽快改善。 “解振华的表态非常重要。现在由于雾霾的压力,节能减排的议题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低碳议题。但是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低碳的议题不再重要,而是我们要强调,未来低碳要与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加强协同,不能各干各的,应该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低碳试点的方案可能有所调整......阅读全文

中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致力低碳发展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 丁栋)联合国气候变化多哈会议前夕,中国国家发改委21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介绍中国2011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及取得的成效。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自2011年起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北京、上海、

我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致力低碳发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多哈会议前夕,中国国家发改委21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介绍中国2011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及取得的成效。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自2011年起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已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报

通过验收!广州国家低碳试点将推进低碳发展

  7月27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广州市国家低碳试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胡秀莲、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广东省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姚岢以及广州众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林简葵组成专家组。会议现场  中国科

生活如何低碳:专家给出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能产生多少碳排放量?石家庄市环保局向市民提供了由有关专家给出的公式,你可以据此算出自己日常的碳排放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开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数×0.785。坐飞机20

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昨日表示,我国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健全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解振华在昨日举行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说,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逐步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严格建立低碳产品的

厦门推动低碳试点工作

  记者日前从厦门市发改委了解到,继厦门被列入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后,《厦门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近日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今后5年,厦门将通过大力推进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使用等措施,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等六个方面的低碳城市建设。   这批新能源公交车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既有内燃机动力,也有电池

上海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将实施碳排放配额分配制度

    2013年至2015年,上海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届时,上海市政府对重点碳排放企业实施碳排放配额分配制度,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创新型碳金融市场、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     昨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建立政府指导

15个低碳试点有望202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交流会”上对未来低碳试点的开展提了四点要求,其中第二点要求“做好结合文章”,要求各试点要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结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完

低碳低排放将助力供给侧改革

  受到“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水泥行业或将继钢铁、煤炭之后迎来转型阵痛。  产量首现萎缩 利润大幅度下滑  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水泥行业产量出现了25年来首次萎缩,为23.5亿吨,同比下降4.9%;同时,行业经济效益也出现大

排放监测“碳卫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何观测?遥望蓝天,“碳卫星”正成为中坚力量。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基于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观测数据,发布全球碳通量数据集,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可以助力盘点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进程不仅依赖能源技术的变革创新,也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