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聚焦微生物研究(系列二)

活菌 PCR 是一项崭新的技术,能够选择性地扩增存活细胞的 DNA。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快速、可靠地区分存活和死亡细胞,而不再依赖耗时的培养方法进行判断。传统 PCR 法的缺陷传统 PCR 法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无法分辨存活和死亡的微生物。这会导致误导性结果的生成,例如高估污染水平。此外仅对于存活微生物,传统方法也无法胜任精确的定量检测工作(图 3)图3. 传统的 PCR 技术无法区分存活和死亡的微生物。我们制备了热灭活和存活沙门氏菌的混合样本。裂解细胞并抽提DNA。运行传统的实时定量 PCR 检测。未检出不同细胞混合物之间的 CT 值差异。这表明传统 PCR 方法无法分辨存活和死亡微生物的 DNA。PMA 对存活和死亡细胞具有高效的分辨能力PMA 选择性地进入死亡细胞,由光激活进而嵌入 DNA 并与之共价结合,从而在后续 PCR 中强烈抑制扩增反应。由死亡细胞 DNA 获得的 CT 信号显著高于存活 DNA,据此实现存活和......阅读全文

中科院微生物组计划:研究中药与肠道微生物间作用机制

  “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总投入三千万元人民币,14个研究单位、30个研究团队投身其中。  通过这一‘种子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做好预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双江研究员说,希望在人类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和中草药调控肠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关

两年三千万,深挖微生物“黑科技”

  人类认识的微生物还不足1%,微生物群体及其功能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及驱动微生物群演化的动力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黑箱”。  “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总投入三千万元人民币,14个研究单位、30个研究团队投身其中。通过这一‘种子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做好预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在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氮(N)、碳(C)、硫(S)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所驱动。 耦合分析自然环境中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其代谢多样性是当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极 为丰富,每吨土壤中的微生物类

一文了解我国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

   人体是由自身细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细胞所共同组成的复杂共生生命体。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在人体微生物组学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肠道,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我们整理了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包括肠道微生物的应用场景、产业化

专家称我国微生物组研究正逢机遇但缺乏总体系统设计

  对于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环境微生物学专家刘双江来说,12月1日有些特别。由他作为申请人之一发起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82次学术讨论会当天在京开幕,会议旨在重塑我国相关领域下一步的研究格局。  此次会议规模不大,但40多位参会者却代表了国内外20余家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相关团队。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是时候

邓子新:透视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

作者近影  2016年5月13日,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与相关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共同颁布了一项新的美国微生物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深入揭示微生物组的行为规律,促进对健康微生物组功能的保护和恢复。这个计划首次把微生物研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强

多项仪器研发项目列入863计划和2014备选项目

  一、前沿生物技术主题  1.蛋白质测序新技术新装备及配套试剂国产化  (1)阵列毛细管柱蛋白质分离-阵列点样装置  研制二维阵列毛细管分离新装置,第一维分离柱可分离48个馏分,第二维维阵列毛细管分离柱可同时分离48个流份;开发阵列紫外检测器; 研制多柱点样头并行点样器和流份收集器;开发

中美德科学家共同呼吁启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

   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国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使得数据难以比较及整合,这种‘碎片化’现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具有独特生理代谢优势的微生物,在解决地球各类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已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从污水处理到气候变暖,人类如今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疾病流

微生物所发表中国微生物组数据平台

  10月26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马俊才团队题为gcMeta: a Global Catalogueof Metagenomics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ar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在人体肠道中生活着数以万亿的共生菌群,它们的种类繁多,可达上千种,数量也很惊人,是人体细胞总量的10倍以上,迄今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为人知。这些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能够合成维生素、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

美推出国家微生物组计划

  美国政府日前发起一项新的努力,研究在人体和整个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的数量巨大且大部分不可见的微生物组,旨在推进对微生物世界的认知,从而在卫生保健、食品生产和环境恢复等领域有所应用。  白宫发表的一份声明指出,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在微生物组领域投资,且近年来力度不断增加。2014财年的联邦投资是20

2018人体微生态与健康论坛圆满闭幕

  11月11日,精彩纷呈的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一片掌声中落下了帷幕。作为此次年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微生物组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筹)与商图信息BMAP共同主办的2018人体微生态与健康论坛聚焦近年来大热的微生物研究与产业转化,开展了12场精彩的专题讲演。中国科学院微生

Nature首次解密肚子里的基因组密码

  我们身体里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基因组,数量比我们本身的基因组多得多,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们肚子肠道里的微生物基因组,就如同人类DNA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一样,也是大不相同。   这项研究是第一个分类记录肠道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研究成果,肠道是我们人类摄取营养成分,合成维生素,防止感染,以及生产天然降低炎症

全球40家创新公司竞逐国内微生物组产业走向应用爆发期

  2016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预言《2017十大医疗创新科技》,其中利用微生物组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领域高居榜首,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热潮且取得瞩目成绩,同时在市场潜力与应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组学将焕发无限生机。   我们知道,所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与微生物是共生体,人体身上有超过1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研究项目指南

水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质,是地球系统物质迁移转化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介质。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体覆盖,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与大气层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即水圈。水圈环境中生活着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多样的微生物,它们在地

二氧化碳培养箱控制技术对社会环境微生物做出的贡献

高温干热空气灭菌是到现在为止世界公认的最管用的灭菌技术,能彻底消泯全部微有生命的物质污染源(涵盖耐高温的芽孢杆菌);湿热灭菌一般用于高压蒸汽灭菌中,比较少用在CO2培养箱上,湿热灭菌在常压下又叫煮沸法,煮沸的水温普通至少需为100℃,球菌蕃息体煮沸5分钟,但芽胞常需煮沸2钟头以上才可;紫外灯映射法的

Nat Immunol:发现免疫系统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关键机制

  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控制对抗肠道微生物免疫反应的关键机制,这项跨国研究的结果将帮助开发出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图片来源:Nature Immunology  免疫系统会保护小肠防止其中的病原性细菌的传播,同时

关于牙齿健康的那些事儿

  1. 牙不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一项在美国内分泌协会100周年会议上展示的新研究发现牙齿不健康可能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你牙齿的健康程度可能反映了你患糖尿病的风险。”该研究领导作者Raynald Samoa说道,他是加州杜阿尔特市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糖尿病、内分泌和代谢学教授。  “

肠道宏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标志物或可诊断早期结直肠癌

  在大多数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中,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包括基因组的改变和形态学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更多的科学研究试图从粪便中分析肠道菌群的特点,以期找到有关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线索。今年4月,两个科学团队在Nature Me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一)

在人体肠道中生活着数以万亿的共生菌群,它们的种类繁多,可达上千种,数量也很惊人,是人体细胞总量的10倍以上,迄今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为人知。这些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能够合成维生素、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

揭秘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之间的神秘关联!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发现机体肠道菌群或与多种人类疾病发生直接相关,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肠道菌群或与高血压和抑郁症发生直接相关  近日,在美国心脏协会2019年高血压科学会

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让农业回归自然

   “让农业回归自然,是时候了”。11月12日在武汉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再一次聚焦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用量过大,导致土壤板结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在“农业回归自然”上达成高度共识,即“我国农业迫切需要摆

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一期项目将结束 前途未卜

科学界正在对人体内的数十亿细菌——例如图中的乳酸球菌——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展开研究。图片来源:美国农业部人类并不孤单。每个人体内都携带了数十亿个细菌,它们寄居在我们的内脏、皮肤、嘴巴和鼻子,以及我们的生殖系统中。科学家将其称为微生物组,并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人类微生物组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2016第四届中国原位电离质谱会议(AIMS2016)盛大召开

  2016年11月11-12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主办、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原位电离质谱会议(AIMS2016)”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本届会议涵盖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前沿基础、原位电离质谱小型化、原位电离质谱产业化和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应用新趋势的四大主题,吸引了两百余

质谱沙龙第十九期活动报道

  2009年5月23日,质谱沙龙第十九期活动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举行。此次到会者除了来自二炮总医院、西苑医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发酵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空军总医院、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AB公司等老朋友外,还有来自戴安公司、东西电子的新朋友。报告后的讨论一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质谱综述:上交大吕海涛首次定义精准修饰代谢组学新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再次受邀在组学与质谱学领域著名杂志《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中科院分区1区TOP级杂志,影响因子9.526)发表评论文章“Mass spectrometry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delineate the

防艾“利器”:杀微生物剂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活动宣传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防治艾滋病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也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人贡献力量,共同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近期,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国家“十二五”传染病

防艾“利器”:杀微生物剂

  近期,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等课题的支持下,历经数年,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可作为同时预防艾滋病病毒(HI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性传播辅助措施的杀微生物剂——“双抗HIV和HPV润滑剂”。这一成果已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首次以医疗

科学家用质谱分析法倾听微生物与分子对话

  Pieter Dorrestein的方法能够揭示微生物在复杂的社会里做了什么。   除了跑步机、办公桌之外,Pieter Dorrestein位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办公室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张圆桌旁围着椅子,书架上放着期刊、报纸和书籍,此外还有两三张他在工作中获得的奖状。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