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麻醉管理2

2.围术期管理 2.1术前评估 患者因颌面部间隙感染急诊入院,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综合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提示合并脓毒症,需紧急手术行脓肿切开引流,避免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由于患者年龄偏大,合并多系统性疾病,围术期存在气管插管失败、心肺功能不全、大量失血等风险。因此,须全面评估患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围术期需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避免脓毒症休克发生,术后加强血糖监测,防止酮症酸中毒发生。 2.1.1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前3d因口底疼痛未进食水,也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入院后给予吸氧、补液、美罗培南+奥硝唑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监测血糖,胰岛素备用;并联系血液内科会诊予以10u血小板补充。 2.1.2气道评估分析 对于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维持气道通畅和气管内插管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难题。本例患者为典型颌面部感染性疾病,且感染进展迅速,颏下、口底明显肿胀,红肿区......阅读全文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麻醉管理-2

2.围术期管理 2.1术前评估 患者因颌面部间隙感染急诊入院,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综合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提示合并脓毒症,需紧急手术行脓肿切开引流,避免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由于患者年龄偏大,合并多系统性疾病,围术期存在气管插管失败、心肺功能不全、大量失血等风险。因此,须全面评估患者,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麻醉管理-1

1.患者资料 患者,男,64岁,身高167 cm,体质量75kg,主因“颏下口底肿胀3d”入院。患者3d前自觉喉部疼痛不适,之后出现颏下肿胀,1d前颏下肿胀突然加重,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8年,行餐前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空腹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麻醉管理-4

3.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感染的急重症病之一,其中口底多间隙感染又被称为口底蜂窝织炎,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且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当口底多间隙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感染有可能沿颈深筋膜间隙向下扩散至颈部,更为严重的甚至扩散至纵隔形成纵隔脓肿。近年来,有关急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麻醉管理-3

2.1.4糖尿病病情评估 糖尿病是降低宿主免疫力的因素之一,可使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减弱,并有助于厌氧菌生长。因此,糖尿病患者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远高于其他患者。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感染累及间隙以及切开引流数量会更多,更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死亡;但严格控

老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脓毒症麻醉管理以及治疗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患者,女性,72岁。主诉:面颈部肿胀疼痛5d,伴呼吸困难1d。现病史:双侧腮腺咬肌区、颌下区、颏下区、颈前区肿胀明显,凹陷性水肿,压痛明显伴重度张口受限,气管切开。 实验室与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7.66×109/L,Plt214×109/L;心肌标志物:TnI0

口腔颌面部肌内型结节性筋膜炎病例报告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病变,由浅表筋膜延伸到皮下组织或肌肉。NF由Knowaler等于195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因病变生长迅速,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象多见,组织学图像多变,极易误诊为肉瘤,故又称为假肉瘤性筋

颌面部Rosai-Dorfman病病例报告-2

3.讨论 3.1病因 1969年Rosai和Dorfman首先报道了“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细胞病”,1972年正式命名为“Rosai-Dorfman病”。1990年,Goodnight等收集了423例RDD患者的数据:患者平均年龄20.6岁,58%为男性,黑人和白人的比例相同(各为43.6%)

颌面部创伤治疗

面部创伤较为常见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创伤的初始处理和评估的关键在于保护气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数可能由于严重的颅脑损伤引起,因为它们大多数伴发颅脑损伤。面部损伤可能由于闭合性创伤的直接打击造成,例如斗殴或坠落伤。其中面部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占大多数。Lefort骨折为面部骨创伤的一种特殊类

3D生物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各种致病因素如创伤、先天畸形、感染、肿瘤等都可导致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及缺失,继而引起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在生理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大致可分为3类,即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组织工程骨移植。自体骨的骨源有限且会对机体造成二次创伤,异体骨会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同

双侧颌面部木村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26岁。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耳后肿物,约“花生米”大小,2个月后右耳后局部隆起,无不适,未予以治疗。近4年期间,双耳后肿物进行性增大,无不适,查体示肿块表面呈暗紫色,无波动感,活动度差。 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28.01%(参考范围:0.5%~8%),嗜酸性粒细胞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