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小时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型组织胞浆菌则否。 组织病理 常可见到成堆巨细胞,可达200µm或更大,内含许多卵形酵母细胞,直径12~15µm,有时4~5个成链状,如皮炎芽生菌病的酵母细胞,但无宽的芽颈,亦可见其他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在干酪样变区可见细胞外变性酵母,呈小粒或大的球形空泡细胞,一般HE染色即可见到,GMS、GF及PAS染色更为清楚。在愈合的纤维化损害中菌体较少。......阅读全文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

  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小时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型组织胞浆菌则否。  组织病理  常可见到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小时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小时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1.原发性肺部感染只需要支持治疗和卧床休息即可。  2.孤立和单个损害以做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3.重度感染者首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也可口服唑类药。本病疗程长,两性霉素B的总量至少要达1~2g。唑类药如伊曲康唑每日用量为400mg,至少治疗半年,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为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可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1.原发性肺部感染只需要支持治疗和卧床休息即可。  2.孤立和单个损害以做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3.重度感染者首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也可口服唑类药。本病疗程长,两性霉素B的总量至少要达1~2g。唑类药如伊曲康唑每日用量为400mg,至少治疗半年,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为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可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介绍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可用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唑类药,如酮康唑及伊曲康唑。本病疗程很长,持续1年,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可用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唑类药,如酮康唑及伊曲康唑。本病疗程很长,持续1年,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

  诊断  主要依据真菌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区别。

关于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方式介绍

  1.直接镜检  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小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症状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并发症及检查

  并发症  伴发严重贫血。  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应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因及症状

  病因  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  症状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

关于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基本介绍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  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

简述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及并发症

  症状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

诊断和治疗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相关介绍

  1、诊断  主要依据真菌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2、治疗  可用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唑类药,如酮康唑及伊曲康唑。本病疗程很长,持续1年,但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应定期做临床及真菌随访。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中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痰、纤支镜刷检、灌洗液真菌培养4周以上,菌丝相转为酵母相,可见其特征性的齿轮状孢子。  病理学检查旨在发现病原菌,可用银染色、PAS染色等特殊染色,若在巨噬细胞或白细胞中发现似有荚膜的酵母菌有确诊价值。采用免疫组化能准确鉴别菌种。播散型病例骨髓、淋巴结、分泌物和活检组织培养常阳

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因分析

  本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荚膜组织胞浆菌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动物如马、狗、猫和鼠等皆可感染。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传入,流行区域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当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而呈现局限原发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较多见。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简介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肉芽肿性疾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波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也可以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临床表现为无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中度感染表现为发热,发绀,咯血等。

组织胞浆菌病的基本介绍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肉芽肿性疾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波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也可以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临床表现为无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中度感染表现为发热,发绀,咯血等。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因分析

  本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荚膜组织胞浆菌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动物如马、狗、猫和鼠等皆可感染。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传入,流行区域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当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而呈现局限原发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较多见。

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症状,如干咳、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中度感染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稍有发绀,偶有咯血。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类

关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诊断检查介绍

  早期原发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据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结合X线胸片检查播散性病例应依据真菌学检查及血清试验。  1.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1941年由van Permis最早应用数年后由Emmons标准化是本菌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养基上于25℃培养2~4个月的菌丝相滤液制成这与“OT”的培养基相似无致敏作用一般用

关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基本介绍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型  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周。肺部体征甚少。大量吸入孢子后,可有寒战,高热,咳嗽、咳黏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炎症状,此型病程约1周,大多可自愈,少部分继续进

简述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

  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症状,如干咳、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中度感染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稍有发绀,偶有咯血。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类

关于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介绍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靠从痰液,周围血液,骨髓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标本中找到细胞内酵母型组织胞浆菌,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培养结果。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较严重的感染,应注意卧床休息,并采用支持疗法。对于原发感染者,可以不治自愈。播散性感染者应该早期给予足量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目

组织胞浆菌医图解析

病例特点30岁男性,因“发热伴畏寒1月”入院。最高体温40℃,三系下降,炎症指标升高,肝脾肿大。入院后及时完善血培养、骨髓穿刺术、外周血涂片等检查,血涂片及骨髓涂片当天报阳,结果令人大为吃惊!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结果这就是荚膜组织胞浆菌!得到检验科回馈后,临床迅速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患者病情逐步好转。令

关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介绍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靠从痰液,周围血液,骨髓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标本中找到细胞内酵母型组织胞浆菌,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培养结果。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较严重的感染,应注意卧床休息,并采用支持疗法。对于原发感染者,可以不治自愈。播散性感染者应该早期给予足量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