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寨卡来袭:地方性流行病毒的全球化

寨卡病毒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 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 自1947年在非洲乌干达被发现以来,寨卡病毒主要局限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由于其引起的症状同登革热非常相似, 但程度较轻, 因此长期不被重视. 2007年寨卡病毒从东南亚逐步扩散至太平洋诸岛屿, 2015年南美寨卡病毒大规模流行, 并且有重症病例出现. 有证据显示, 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畸形有关, 引起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重视. 公众也在担心: 寨卡病毒会不会进入中国, 并导致类似2014年广州登革热的大规模流行. 而且, 至今没有任何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物, 因此其防治形势严峻.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的学者发文,从流行病学、分子病毒学、媒介昆虫学、免疫学以及临床方面简要综述寨卡病毒的研究进展.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进行的蚊虫和灵长类监测时偶然发现, 因发现于当地寨卡森林而得名. 最初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和树栖非洲伊蚊(Ae......阅读全文

我国首次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在敏感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蠓等吸血昆虫体内繁殖,而通过叮咬和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人和动物引起后者感染的一组病毒,1992年国际虫媒病毒中心注册的虫媒病毒已经达到535种,其中300余种病毒属于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蚊传病毒(Mosquito-borne virus)

中国科学家跨界攻克寨卡病毒抛出的世界疑问

  图为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员在展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哺乳动物小鼠神经干细胞图像。  图为许执恒研究员在介绍小头畸形症状表现。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蔓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近日,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在

中国科学家跨界攻克寨卡病毒抛出的世界疑问

  近日,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团队撰写的文章。该研究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团队合作,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并证实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导致小头畸形的发生。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发并在全

微生物所发表寨卡病毒结构生物学综述文章

  近日,《细胞》(Cell)子刊、生物化学研究学术期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与高福的题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Zika Virus(《寨卡病毒结构生物学》)综述文章,系统地总结了2015年

寨卡病毒不可怕

  在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的首都圣萨尔瓦多,一名男子进行烟熏灭蚊,以遏制寨卡病毒传播。  6月3日,北京市卫计委通报,北京发现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累计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已超过16例。而在此前,该病毒已在全球多国传播。  被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

高福等发现寨卡病毒对男性生殖系统或有影响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宣布,寨卡病毒和由其引发的神经系统病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后,世卫组织将转为依靠长期机制,应对这一显着持续的公共卫生挑战。  虽然世卫组织已将寨卡病毒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名单中移除,但关于这种病毒的影响及背后的众多科学谜题,还在驱动着全球科学

寨卡病毒引发各国疫苗研发战,中国尚缺席

  寨卡病毒引发全球公共卫生担忧同时,各国疫苗企业争相宣布研发相关疫苗,在疫苗研发领域一直相对落后的中国企业迄今尚无动作。仅有三家机构在技术门槛不高的病毒快速检测试剂上开发出产品。  寨卡病毒是在美洲发现的一种虫媒病毒,自2014年2月,在智利发现首位本土病例后,寨卡病毒开始在美洲、欧洲和全球蔓延。

寨卡或许比想象更可怕: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出结论,认为寨卡是引起新生儿小头症以及其他婴儿脑部严重缺陷的病源。  ●关于寨卡病毒,我们现在观察到的远比最初以为的要可怕得多。  面对寨卡,科学界刚刚赢得了一场战役,然而整个战争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刊登在4月13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确认了寨卡与

加疯狂的寨卡病毒有了克星

  记者28日从南通大学获悉,该校陈金铃副教授与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联合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I型干扰素IFN-λ抵抗寨卡病毒感染的能力,为感染寨卡病毒导致不良妊娠孕妇的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人感染寨卡病毒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或是症状轻微。但在孕期患有寨卡病毒的母亲所产下的孩子则

全球首例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

  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便又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叫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

美研制出寨卡病毒快速检测工具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近日载文称,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快速、高灵敏且便宜的新型检测工具,不仅能直接检测到蚊子体内和人体体液中的寨卡病毒,还能区分寨卡病毒的非洲株和亚洲株,可更有效地追踪寨卡病毒的传播。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同属。寨卡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

寨卡病毒可能也伤害成人脑细胞

  一项利用小鼠开展的新研究显示,寨卡病毒不仅感染胎儿的脑细胞,也可能会伤害成人的脑细胞。 这项18日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尽管对寨卡病毒感染成人脑细胞的长期后果仍需进行更多研究,但最新发现表明,这种虫媒病毒的危害可能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大。  参与研究的美国拉霍亚变态反应

继高福之后寨卡病毒关键蛋白结构得以解析

  近期,研究人员揭示了寨卡病毒产生的一种蛋白质——NS1蛋白的分子结构,该蛋白质被认为参与病毒的复制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是由密歇根大学牵头,与普渡大学合作完成的。这些结果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了关于“NS1蛋白在寨卡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的新信息,并增进了科学家们对于虫媒病毒家族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发现抑制寨卡病毒体内复制分子物

  3月15日,国际知名期刊《免疫》(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牵头在寨卡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报道了25-羟基胆固醇对寨卡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具有明确的保护效果。该研究由苏州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牵头,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美国加利福尼

科学家解析虫媒黄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团队领衔,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牛津大学、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解析了虫媒黄病毒重要成员——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的精细三维结构,发现了一系列影响病毒致病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位点,研究论

中美科学家发现抗寨卡病毒蛋白质有望用于抑制艾滋病毒

  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简称“系统所”) 发表了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胆固醇 -25 -羟化酶 (CH25H) 及其酶促反应产物 25 -羟基胆固醇 (25HC) 对寨卡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具有明确的保护效果,并

孕期感染的寨卡病毒留存时间更长

  美国科学家近期通过猴子实验发现,感染寨卡病毒会刺激免疫系统以预防今后二次感染,但如果是在孕期被感染,寨卡病毒留存动物体内的时间会变得相当长。  这项研究由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病理学教授戴维·奥康纳主导,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  研究团队让一些恒河猴感染了2015年首次出

科学家阐明寨卡病毒改变人类细胞的分子机制

  在光镜和电镜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就能够清楚捕捉到寨卡病毒如何“抓住”人类肝脏和神经干细胞的内部细胞器,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非洲和亚洲的寨卡病毒如何对宿主细胞中的内质网及细胞骨架结构进行重排以便其能够建立制造子代病毒的“工厂

中科院发现寨卡病毒关键蛋白晶体结构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高福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寨卡病毒(ZIKV)进行分析,发现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该研究成果提供了非结构蛋白1的原子层面图像,在这之前非结构蛋白1同样参与了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4月1

我国学者发现新型寨卡病毒突变

  5月18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寨卡病毒突变,寨卡病毒在近来的疫情中传播速度较快,可能源于这种突变。在此前已知的一种会影响蚊子感染黄病毒(黄病毒包括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的蛋白质里,研究人员发现了所述突变。  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伊蚊属蚊子传播给人类的虫媒病毒,在法属波利尼

寨卡病毒很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突破口

  成神经细胞瘤是第二大常见的儿童肿瘤,即使是很有效的积极治疗,生存率也很低。  近日科学家们在寻找治疗成神经细胞瘤的过程中,发现寨卡病毒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的蚊媒病原体,近期与先天性缺陷相关,因此是独一无二的虫媒病毒。  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神经祖细胞可能是寨卡病毒的靶细胞,而成

高福团队证明了一种抗体可同时靶向多种致命的黄病毒

  目前尚无批准的黄病毒疗法,抗黄病毒疫苗的开发可能会受到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的破坏。黄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是一种有前途的疫苗抗原,具有较低的ADE风险,但尚未作为广谱治疗性抗体靶标进行研究。  2021年1月8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Daniel Watterson,Paul R. You

高福院士团队解析黄热病毒致病因子NS1晶体结构

  高福院士团队报道了中国首例死亡病例黄热病毒分离株的NS1蛋白C端晶体结构,发现其整体结构与其他黄病毒如寨卡病毒、登革病毒等很像,都形成棒状的同源二聚体结构,且都由两个表面:梯形结构面和环状结构面组成。分析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主要界面,发现黄热病毒NS1的环状结构表面的电荷分布融合有寨卡病毒和西尼罗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耐久霉素有望抑制寨卡病毒感染胎儿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室人体细胞组织测试中,一种抗生素可以阻断寨卡病毒感染胎儿的途径。  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以从拉丁美洲国家现阶段寨卡疫情病例中分离获得的病毒为样本,进行了实验室测试。研究发现,名为耐久霉素的抗生素可抑制寨卡病毒在胎儿细胞中复制所因循的两条路径,即妊娠期最初3个月的胎盘路径

程功揭示登革病毒传播关键因素 提出抗登革热阻断策略

  登革热是目前世界上传播流行最为广泛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登革病毒由蚊虫携带并且传播给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出现登革热的感染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大约由25亿人生活在受登革热感染威胁的区域,每年有3.9亿人被登革病毒感染或重复感染,有50-100万人入院治

关注多种媒介传播的被忽视热带疾病

  作为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aseases期刊的共同主编,Peter Hotez和Serap Aksoy关注着全世界近期不断增加的多种媒介传播的被忽视热带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 NTD)。  2013年,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被认

胰岛素可增强蚊子对黄病毒的免疫力

  12日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明,哺乳动物胰岛素能够激活蚊子的抗病毒免疫途径,从而增强了其抑制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能力。研究人员称,相关发现有助于开发减少蚊媒传染病的干预措施。  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是黄病毒属的代表性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病毒感染会

我国首次完成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月22日,记者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该院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在获得从委内瑞拉归国患者临床标本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于2月21日直接从尿液中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主要由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丛林中的恒河

中山大学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即将被释放到野外的雄蚊。  奚志勇在“蚊子工厂”里。   日前,中山大学教授奚志勇代表他率领的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虫媒控制研究团队,在巴西参加20国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他展示了团队先进的蚊媒绝育技术,同时也介绍了他们在中大和广东建立的世界最大“蚊子实验室”和“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这是《自然》选出的在今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今年的名单突显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天文学,生殖生物学和少数族裔在科学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写编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