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贵金属催化剂催化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加氢反应

制备负载型高分散的纳米贵金属催化剂和含钌的双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对吡啶及其衍生物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5%钌炭催化剂对吡啶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高于5%钯炭和5%铂炭,在100度,3.0Mpa,1小时和 钌/吡啶摩尔比2.5/1000的条件下,5%钌炭催化吡啶加氢的转化率大于99.9%,生成哌啶的选择性为10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活性和选择性无明显下降。在钌炭催化剂中加入少量的钯和铱后催化剂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还原后的钌炭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钌以高分散金属态存在,其平均粒径小于5nm,不同底物的加氢反应活性为:吡啶 ≈ 2-甲基吡啶 > 2,6-二甲基吡啶 > 3-甲基吡啶 > 4-甲基吡啶 > 3,5-二甲基吡啶 > 2-甲氧基吡啶。......阅读全文

贵金属催化剂催化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加氢反应

制备负载型高分散的纳米贵金属催化剂和含钌的双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对吡啶及其衍生物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5%钌炭催化剂对吡啶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高于5%钯炭和5%铂炭,在100度,3.0Mpa,1小时和 钌/吡啶摩尔比2.5/1000的条件下,5%钌炭催化吡啶加氢的转化率大

Advion推出新型金属催化剂反应监控探针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Advion公司在第251届美国化学学会全国会议暨博览会上宣布推出一款其紧凑型质谱Expression的突破性地在线进样技术,IASAP。新的IASAP(惰性气体固体分析探针(ASAP®))最初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harles McEwen博士研究开发的,随后

过渡金属催化剂是生命起源的关键

  要解释生命如何在地球上出现这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就像是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诸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这样的基本生化物质,是如何在生物催化剂(蛋白质或核酶)出现之前而完成其构造的?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The Biological Bulletin )上,科学家发

sp杂化氮掺杂的石墨炔!非金属催化剂取代铂基催化剂

  燃料电池具有零污染、能量转化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泛等众多优点,使其成为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转化装置之一。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是一个动力学迟缓的过程,需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输出有效的电流密度。传统的 ORR 催化剂主要为价格昂贵的铂类材料。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燃料电池电堆成本占总成本

科学家发明光驱动有机反应金属催化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课题组设计了一类独特的金属钯纳米材料,同时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太阳能利用特性,在光驱动有机加氢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室温光照下即可达到70摄氏度加热反应的催化转化效率。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传统的利用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路径是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

兰州化物所生物质平台化合物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质是唯一可再生的有机碳资源,是替代石油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的理想选择。因此发展生物质转化制燃料和化学品的新路线和新方法,是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将富氧的生物质原料加氢脱氧转化为类石油基产品时都需要大量的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钯、钌等,这成为生物炼制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

Chemical Reviews:Pd金属催化剂用于交叉偶联反应和相关反应

2001-2012年发布的具有钯催化剂负载的Heck反应机理模式的示意图  交叉偶联和相关反应是一类高效合成方案,通常由分子Pd作为催化剂来促进。 然而,基于或多或少高度分散的Pd金属的催化剂也被用于此领域,并且它们的使用已经延伸到其中大多数反应。近日,来自帕多瓦大学的Andrea Biffis(通

二维层状介孔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高效催化氧还原反应

  燃料电池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动力来源。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是总体性能提升的限制因素,催化氧还原反应中使用最多的是贵金属铂基催化剂,但面临着高成本和低稳定性等问题。因此,研制新型的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内蒙古大学的张军教授课题组采用一种普

研究揭示双金属催化剂反应状态下的真实活性表面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伟、杨冰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髙嶷团队及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谷猛团队合作,在观察和确认NiAu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中的真实表面方面取得进展。  催化研究中,常规静态显微分析只能提供催化剂反应前或反应后的非工况结构

Nature子刊:这种方法实现双金属催化剂的选择性加氢性能

  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协同效应,相比单金属组分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因此双金属催化剂一直是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认为双金属组分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多功能位点之间的间距显著影响催化剂性能。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很难实现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难以将双金属组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