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大教授:大学教学究竟有多重要

最近,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了最新的“2017教学调查报告”,并于2月16日刊发了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对此报告做了详细的分析,其相关数据及其结论对我们也不无启发意义。 最新调查结果的三大亮点 这份针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调查始于2016年,耗时数月,对1150位高教界人士进行了调查,其中90%的人员为大学教师。其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教学的苦与乐,主旨则是讨论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所有的问题都与教师有关、与管理有关、与大学生有关。 此次调查涉及到的国家主要以英国为主,占比为84%;其次为澳大利亚,占5%;欧洲国家4%,美国3%,加拿大和亚洲国家均为1%。在英国,受采访的人数来自130多所大学。就整个受采访人数的职业情况来看,学者占了90%。就性别而言,41%为男性、59%为女性。就大学教师的学科分类来看,人文与艺术类占24%,社会科学17%,商学与法学14%,医学类12%,生物、物理、数学等12%,教育10%,......阅读全文

侯定凯:让教学评价凸显教育价值

■侯定凯  国际上,大学教师聘任政策正越来越强调候选人的教学资质。这是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问责日益增强的必然要求。但如何准确而公正地评价大学的教学工作?如何将教学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中?教学评价结果如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的管理者。  聘任制度中常用的教学

英美科学家批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

  科学研究已经渗透于今天的大学之中,在研究与教学之间是很难划清界限的。大学中的研究,也需要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与教学做基石。若削弱这样的基石,那无疑是蛮干,因为现代的研究型大学就建立在学生的潜能活力与观念之上。  1月12日的《自然》和1月14日的《科学》两个顶尖杂志,分别刊登了两

尤小立: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局面的难点在哪里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湖北职称评审开啃“唯论文论”硬骨头》为题,报道了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的消息。(《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9日)这个报道最引人瞩目之处自然是在职称评定中设立“教学为主型”岗位。  近两年来,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倾向受各方诟

尤小立: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难点在哪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湖北职称评审开啃“唯论文论”硬骨头》为题,报道了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的消息。(《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9日)这个报道最引人瞩目之处自然是在职称评定中设立“教学为主型”岗位。  近两年来,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倾向受各方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学术发展是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线

●人们对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普遍担心是加强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事实上,正是科研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而且越来越重要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学术使命的触角将不断前伸到应用的技术领域,将在更广泛的基础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方面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脱离了大学自身教育目标

首都经济圈一体化规划或6月出台 廊坊可做副中心

  北京哪些“家业”会分给天津、河北  近日,据一位专家透露,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在汇总京津冀三地规划的基础上,初稿基本完成,但仍处于深入研究和提升阶段,待提交国务院审议。“目前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如何更加深入地贯彻到规划中去,规划应该在6月份出台。”  可以预见,未来,北京将

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 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

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还是相互排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无论中外,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不断争论的一个议题。7月5日,《高等教育界》杂志采访了4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教师,请他们回答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这一调查结果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或许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所启发。■郭英剑 《高等教育界》于

东大校长:高校科研,“向内转化”仍需加强

 赵继 不久前,《中国科学报》曾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应做“擅长的事”》为题,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专访了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详见《中国科学报》2020年6月30日第7版)。文章刊出后颇受关注,很多人都针对他的观点发表了看法。然而,赵继自己却觉得“作为一校之长,如果仅仅将关注点放在

六成大学生不满意所在高校的科研水平

   2014级大学新生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一些填报经济管理类专业却未能如愿的学生,已经在考虑通过转专业进入经管专业。近几年,大学经管专业普遍火爆,报考人数和招生分数都水涨船高。与此相对,一些基础科学专业却备受冷落,成为很多学生被调剂到的专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左铁镛:我最崇高的称谓不是院士而是“教师”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材料学著名专家,他曾先后担任两所重点高校领导职务长达15年,但他在谈到自己时常说:我最崇高的称谓是教师。  【人物心声】爱民族、爱国家的坚定信念,为民族、为国家富强的责任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 【人物简介】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

英国大学部分专业将因排名新标准陷危机

  近日,英国大学猛烈抨击了政府想以毕业生收入为依据,为大学的教学工作进行排名的计划。一些校长警告说,如果执行此计划,他们不得不将一些十分重要的专业学位取消,比如护理、社会工作、警务等专业,因为这些课程的毕业生有着低收入的可能性,会拉低排名。  护理专业的一些学者说他们仍然在承受着将奖学金变为贷款后

熊丙奇:“行政政绩”无益改革

   近期,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因工作合同中“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的规定而险遭辞退事件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如今,此事虽已有了结果,但公众因此而产生的争论却并未平息,尤其是直接导致方艳华险遭解职的“非升即走”制度,更是引起了公众的质疑——这种源自国外高校的“舶来品”,是否适合国内高校

研究型大学将建立新评估制度

我国将对研究型大学精简各类检查行绩效评估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我国将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对研究型大学进行绩效评估,大幅度精简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各类检查、评估活动。     &nb

朱庆葆 王永义: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差距在哪里

  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的差距   高校招生大幅度扩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用1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尤其是“985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一流大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研水平也不断

刘尧:大学何以去行政化

  大学行政化恣意蔓延实在是危害大学的生命。而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要去行政化,大学将面临打破既有权力和利益格局后陷入混乱的风险;不去行政化,大学将面临背离大学本质被行政权力淹没成为官场的危险。大学去行政化是耶?非耶?我们不能感情用事,需要冷静思考。行政与大学行政化  何谓行政?有

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

  “最近,我们对云南某高校近3年中立项的研究项目进行了统计,发现该校教研项目数和科研项目数的比例是1∶3.26,教研项目的立项数目还不到科研项目立项数目的1/3。高校对教研不重视的现象实在堪忧。”在日前结束的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徐正会、李丽芳两位委员的一份提案,再次将高校重科研轻教

当大学教授:奥巴马够格吗

   随着1月20日离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未来的去向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就在同一天,《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表了一篇文章《奥巴马教授需要一个新工作,我们就来替他转发一下他的学术简历吧》。文章以半玩笑半认真的态度,整理并推出了奥巴马的最新学术简历,接着还采访了一些大学中的招聘委员会委员,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与

顾海良代表:科研还要为学科发展及教学服务

  “很多大一新生吐槽:大学老师怎么这样上课,一点趣味都没有。”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中小学非常重视教学环节,而大学却对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我们的大学在体制、制度这些大的方面讲得很多,但是谁来关心培养方案?谁来关心课程设置?现在大学老师用

陈宝生:没有高质量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a

叶富贵:大学创新与教育常识

编者按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现刊发三篇文章,从大学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的视角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叶富贵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创新,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创新吗?  我看未必,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的。

饶子和:学术委员会还须看重实效

  在我国,学术委员会“脱胎”于教授治校,也是实现高校去行政化、提升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此次《规程》的发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会对某些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也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规程》的侧重点应首先放在一般高校和新建

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高校“非升即走”政策遭质疑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  “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50余封学生请愿书反对解聘老师  据清华大学学生刊物《清新时报》报道,4月初,清华大学

《自然》:大学经费不能少

  1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篇题为《大学经费削减意味着科学远未安全》(University cuts show science is far from saved)的文章,就目前大学经费在逐渐减少的普遍现象进行了分析。以下为文章概要:  大学面临着正在凸显的危机。政府在节省研究开

清华、北大还要做多久的世界三流大学?

  本文作者李志文先生是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蔻翰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他对当今国际教育和中国大学发展道路有独到的见解。文章较长,可以收藏后仔细阅读,定有收获。  为什么大家明明感觉中国的顶尖级大学:清华、北大和浙大的学生水平已经不低了,然而国际上仍然不承认这几所大学的地位呢?  其实,真

剑桥校长博里塞维奇:大学应该使世界更加美好

  4月1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手中接过北大名誉博士学位证书,成为自2002年以来第三位被北大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剑桥大学校长。  作为剑桥大学的第345任校长,博里塞维奇因其在医院领域的斐然成绩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封号,

科教界反思教学质量管理方式

  近日,科学网博文《一个大学教授的悲催经历,你是否遇到过?》在微信端推出后,点击量迅速破“10万”。博文中反映的“教师服务员化”倾向,引发科教界热议。  博文中的Z教授平日对学生严格要求,为了达到学校及格率要求不得不修改卷面成绩确保学生通过。即便如此,在评教环节,Z教授仍因同学的负面评语被扣发年终

苏大校长熊思东:地方院校发展亟须国家战略

   未来不仅仅是“中等发达”高校,一旦把地方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更多地方院校来说都是脱胎换骨的震动,其治理结构、治理办法、格局视野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经济学上,有“中等收入陷阱”一说。类比高校,也引申出“中等发达”高校一说。然而,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收入,而是发展

委员呼吁:高校建筑规划应增加“科研用房”

  “制度设计上有漏洞,我们得补上它!”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委员口中的这个“漏洞”指的是大学里的科研用房,作为一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这个问题尤其困扰着他。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战略,各地都开始新建研究型大学或使教学型大学转型为研究型大学,但这时会发现,要去建专门的科研用房时,国家对于

清华首位 北大前五 | 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亚洲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第七届亚洲大学排名,中国大学首次领跑。清华大学打败了连续3年第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19年亚洲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一,这要归功于其教学环境得分的大幅提升,以及其引文影响和国际展望得分的大幅提升。尤其是在研究领域,包括数量、收入和声誉,清华大学的得分位居全球第6。此前一直占据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