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于7月24日至26日在云南丽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和丽江市人民政府协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安徽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首先代表研究所致辞,热烈欢迎与会专家的到来;紧接着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仁彬、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院长陈伟仪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议期间,同济大学裴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和孙宝林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陈新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伟仪教授、谭兆祥教授等13位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7位研究员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精......阅读全文

中科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多样性与疾病动物模型学术研讨会于7月24日至26日在云南丽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和丽江市人民政府协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安徽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建立

中科院与云南省投资逾2亿元共建“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于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9月28日,这一投资达2.2亿元的实验室在昆明北郊开工建设。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西南生

逾743万份数据,这些生物资源他们这么用

大数据大而无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马俊才不这么认为。主持国内外生物相关数据库建设十余年,在他看来,其关键在于能否用大数据创造价值。“用好了,它就是金山;放着不用,它就是僵尸数据。”记者通过近日在京发布的最新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了解到,目前该数据库已汇集了中科院40个研究所72家生物资源库馆,

动物模型基础

第一部分 动物模型的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一)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分子疾病和特种蛋白质合成异常性疾病。

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实验——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应用于:(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

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实验——自发型肿瘤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原理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人为处理;自然发生的肿瘤动物模型,主要有自发性乳腺癌模型和自发性白血病模型。实验材料C3H小鼠A系小鼠CBA小鼠试剂、试剂盒受试药仪器、耗材记号笔脚规实验步骤一、自发性乳腺癌小鼠模型类型 1.  C3H小鼠:繁殖用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85%~100%。 2.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一)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分子疾病和特种蛋白质合成异常性疾病。如无胸腺裸鼠、肌

植物多样性能预测昆虫多样性

  日前,应用宏条形码技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俞维理课题组对“植物多样性精确预测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结论进行了验证和扩展。   昆虫具有宿主特异性,因此植物多样性应该能够预测昆虫多样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该结论;直到Basset 等人在一个热带森林里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采样,并结合复杂的

云大云南农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记者昨日获悉,近日,科学技术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云南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云南省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瞄准国家战略生物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需求,致力于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

我国微生物菌种数量达四万余株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类群。目前,我国微生物菌种数量已达4万多株,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提供可持续、稳定的研究资源。   在今天开幕的第13届国际菌种保藏大会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东秀珠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尚需扩大多样性、改进培养技术、提升研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