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数据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该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规范化的地球大数据,通过建立数据、计算与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共享系统,推动形成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新模式。 目前,“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共享数据总量约5PB(1PB=1024TB),其中对地观测数据1.8PB,生物生态数据2.6PB,大气海洋数据0.4PB,基础地理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0.2PB;地层学与古生物数据库49万条数据记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360万条、微生物资源数据库42万条、组学数据目前在线10亿条。目前用户能够在线检索到40%数据,随着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平台数据将陆续上线,并且每年将以3PB的数据量进行更新。 此次重点发......阅读全文

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关注可持续发展

  11月18日,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在京开幕。本届大会以“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聚焦数字地球应用和技术,为科学家与决策者搭建地球大数据背景下的交流新平台,促进数字地球与社会经济接轨,探讨如何基于数字地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

郭华东:大数据+大科学=大发现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 郭华东院士   “大数据是财富,是资源,是科研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研究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钥匙。”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郭华东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做出的判断。从数据发展历史看,19世纪70年代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先导专项参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日前,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携最新科研成果,并联合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亮相同期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本次展览中,专项围绕“地球大数据服务‘数字中国’”主题,中科院集中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机遇

  “大数据的概念听上去和云计算一样,有些‘高大上’,但是大数据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事实上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面貌,更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郭华东说。  依托海量的数据状态和云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以其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助力“一带一路”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会上如此表示。  郭华东在大会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背景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面临的数据

中科院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启动

   今天(2月12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  地球大数据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球科学领

郭华东: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郭华东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PB,全球至2030年用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入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在线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3日发布消息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前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UN 2030 CONNECT)已将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列为其合作伙伴和技术支持机构。  依托中科院空天院建设的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将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入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3日发布消息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前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UN 2030 CONNECT)已将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列为其合作伙伴和技术支持机构。 依托中科院空天院建设的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将推动落实联合国203

大数据解码“植物王国”

  植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植物大数据研究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植物大数据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三峡水淹区多样性调查、濒危物种评估、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估、入侵种预测、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分布、中医药植物分析等多个领域,支撑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

中科院院士《自然》撰文 诚邀各国专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1月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各国专家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在这篇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中,郭华东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

“科学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与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发改委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科学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与创新应用示范”启动会在京召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项目参加单位2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

“数字丝路”延伸至东南亚 三大项目先行试点

   2月25日~26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东南亚研讨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来自近10个东南亚国家的代表表达了积极参与“数字丝路”建设的意愿,联合国各机构达成初步共识,将先行启动三大试点项目。  泰国副总理Prajin Juntong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表示,“数字丝路”计划在促进联合国

郭华东:大数据正开启时代转型

  如今利用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的人、学科和行业越来越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说,大数据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将带来科研方法论的创新和科学发现的新引擎。  在6月17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办的“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郭华东在演讲中说:中国拥有的数据量在国际

香山科学会议研讨“科学大数据的前沿问题”

  以“科学大数据的前沿问题”为主题的第507次香山科学会议2014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明晰科学大数据发展趋势,总结出对科学大数据前沿问题的共识和具有学科生长点意义的非共识问题,分析目前国内现状,对未来科学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的发展方向达成共识,为我国在科学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及有关

科报问两会之一:怎么补基础科研的短板

   2016年中国的农历春节,却被美国的一则科学新闻刷了屏。引力波的发现,在中国科技界再次引发了关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大讨论。  更高、更快、更强,这六个字用来形容当今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一点也不为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加速了学科交叉、新学科涌现以及前沿探索的加速推进,传统意义上

孙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孙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是跨地区、跨领域的,主要是国家投入的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因为没有规定科研数据必须汇集到平台,我们需要通过运行机制将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相比于林业、农业由主管部门汇集数据,我们的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V1.0)》在京发布

  12月6日至7日,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以下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数字丝路科学规划》、工作实施战略方案等有关工作。  DBAR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科院院

微生物所发表中国微生物组数据平台

  10月26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马俊才团队题为gcMeta: a Global Catalogueof Metagenomics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ar

“领雁金奖”获得者章张:建立生物大数据中心

   编者按:2020年,章张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领雁金奖”。“人生最巧妙的事情莫过于缘分”,他的学生刘琳回忆道,在一次西山秋游中,章张走到一处山坡,突然觉得似曾相识,赶紧掏出手机翻看,“章老师在手机里找到一张照片,是他2012年回国不久,带学生在这里春游拍下的,于是我们就在原

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

  记者12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首届“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北京通过《数字丝路科学规划(草案)》,根据该规划草案,在2016年到2019年,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丝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  今年5月,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

“珠海一号”数据首发 专家呼吁用好卫星大数据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我国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曾多次提到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目标。  12月17日,在由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首发会”上,出席会议专家指出,与我国卫星平台、载荷研发水平相比,我国卫星数据应用能力和水平严重不足。  专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的环境,但缺乏宏观对地观测监测能力,用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可以并已经为这些国家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12月6日,第二届数

郭华东院士: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为题的论文。“这是数字地球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们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又一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白春礼深入西藏调研推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3月23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交通不便等困难,长途跋涉深入西藏林芝、拉萨、阿里等地,重点就推动中科院“四类机构”改革、促进“三重大”成果产出、强化院区战略科技合作、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进行考察调研,同时亲切慰问了扎根高原一线的工作人员。  调

科教融合3.0:盘活资源,全面发力

   高翔于2007年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毕业。他笑称:“我在校读书的这5年,是科教融合发展的一段平稳期。”就在他毕业那年,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科大完成了从研究生院到大学的跨越。  在此期间,一批科教融合学院成立,中科院的相关研究

新冠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正式启动

  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等不同临床症状,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毒种”)是一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

郭华东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数据

   1999年,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有记者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什么是“数字地球”?郭华东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