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本病应注意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不彻底或孩子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等病体质较弱所致。这种类型的患儿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患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2.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 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者......阅读全文

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本病应注意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痢

治疗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介绍

  1.治疗原则  (1)抗阿米巴治疗。  (2)抗生素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2.用药原则  (1)为取得最佳疗效,多采用联合用药。  (2)普通型一般采用灭滴灵,其治愈率很高,如加用巴龙霉素或四环素更能提高疗效。若有包囊排出,可加用糖脂酰胺或双碘奎琳或奎碘仿。 

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不同检查方式介绍

  1.血象  普通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暴发型和合伴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慢性患者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粪质较多,含血及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少许白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能找到活动的、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慢性

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病因分析

  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叫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  小滋养体能否侵入组织及引起病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病原诊断方式

(1)生理盐水涂片法:对肠阿米巴病而言,粪检仍为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方法可以检出活动的滋养体。一般在稀便或带有脓血的便中滋养体多见,滋养体内可见被摄入的红细胞。但由于虫体在受到尿液、水等作用后会迅速死亡,故应注意快速检测、保持25~30℃以上的温度和防止尿液等污染,但要注意某些抗菌素、致泻药或收敛药、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阿米巴肠病需和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  1.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抗生素治疗有效,粪便镜检和细菌培养有助于于诊断。  2.血吸虫病  起病较缓,病程长,有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粪便中可发现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并发症的介绍

  1.阿米巴肝脓肿  是阿米巴痢疾最常见的并发症,系阿米巴原虫侵入肠壁的小静脉并随门脉血流到达肝内所致。脓肿一般为单发性,大小不一,且多位于肝右叶。脓肿腔内为被溶解液化的坏死组织和陈旧性血液混合而成的果酱样物质,炎症反应不明显。脓肿壁上附有尚未完全液化坏死的结缔组织、血管和胆导管等,呈破絮状外观。

简述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仅以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等,临床上开始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大部分人不产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形态

滋养体在肠腔里形成包囊的过程称为成囊(encystation)。滋养体在肠腔以外的脏器或外界不能成囊。在肠腔内滋养体逐渐缩小,停止活动变成近似球形的包囊前期(precyst),以后变成一核包囊并进行二分裂增殖。胞质内有一特殊的营养储存结构即拟染色体(chromatoid body),呈短棒状,对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方法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方法:当受检者疑有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而直接粪便检查为阴性时,可作阿米巴人工培养,培养方法有常规培养、有菌培养和无菌培养。(一) 常规培养取脓液、粘液处稀便0.5 ml,或黄豆大小的成形便,直接接种至试管内与执业医师网培养液混匀;或将粪便自然沉淀后,取沉淀物0.5 ml 接种至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