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文研究组连发Science,Nature子刊文章解析基因组

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领导的团队继2013年解析山羊基因组揭示羊绒生长的基因基础之后,近日再次携手华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内外机构“破译”了绵羊基因组。至此,所有重要家畜动物的基因组密码全部告破。 山羊和绵羊是反刍动物的典型代表动物,而瘤胃是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两种在反刍动物中发生特异蛋白结构改变,且仅在瘤胃中特异高表达的结构蛋白。一种是首次报道和命名的毛透明蛋白类似蛋白,另外一种是小脯氨酸丰富蛋白II家族。它们发挥瘤胃表面基板的作用,通过转谷氨酰胺酶介导交联瘤胃表达的角蛋白,从而构成瘤胃壁粘膜层的坚韧的角质化表面。与消化吸收密切联系的是代谢。 研究发现除了肝脏,反刍动物的皮肤也是重要的脂类代谢器官。绵羊毛囊的皮脂腺分泌、附着在羊毛的羊毛脂占羊毛重量的10-25%。 有意思的是,两个重要脂肪代谢的基因,单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MO......阅读全文

中科院Science公布最新基因组

  继201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首个山羊全基因组图谱之后,6月昆明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等处的研究人员又公布了绵羊基因组序列,并且将这一基因组与其它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了比对,构建了相关的系统发育树。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6日Science杂志上。  参与这项

昆明动物所等破译山羊和绵羊基因组

  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领导的团队继2013年解析山羊基因组揭示羊绒生长的基因基础之后,近日再次携手华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内外机构“破译”了绵羊基因组。至此,所有重要家畜动物的基因组密码全部告破。  山羊和绵羊是反刍动物的典型代表动

绵羊基因组揭示中国游牧民族发展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孟华研究组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国绵羊的起源、分化、扩张和混合,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发展史的文章。  绵羊作为最早的驯化动物之一,与人类生活,尤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解析绵羊的种群历史,如迁徙、扩散、品种选育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早期人

中国科学家领衔“破译”绵羊基因组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5日宣布,历经5年时间,他们完成了对绵羊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及分析工作。这项成果使人们对反刍动物生物学有了崭新认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绵羊和山羊饲养及羊肉消费大国,新研究将促进选育出更优秀的肉羊新品种。  绵羊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在2009年正式启动,其中中国科学院昆

Science:中国科学家领衔“破译”绵羊基因组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 5 日宣布,历经 5 年时间,他们完成了对绵羊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及分析工作。这项成果使人们对反刍动物生物学有了崭新认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绵羊和山羊饲养及羊肉消费大国,新研究将促进选育出更优秀的肉羊新品

动物所揭示反刍动物气候适应性遗传机制

  绵羊作为人类驯养的动物之一,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广泛分布于世界不同的区域特异性气候环境中。经过数以千百年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适应于区域气候环境且具有独特表型的地方品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孟华研究组利用绵羊全基因组的约5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和分布于全世界的32个地方绵

发展阶段/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细菌基因工程、细胞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的出现之所以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它克服了前两者的缺陷,即细菌基因工程产物往往不具备生物活性,必须经过糖基化、羟基化等一系列修饰加工后才能成为有效的药物,而细胞基因工程又因

陈玉林教授团队新技术流程用于创制基因编辑绵羊模型

  近年来,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的家畜分⼦设计育种技术迅速发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具有简单、高效、精确等优点的新型基因编辑⼯具,将其应用于家畜育种,有望对多个基因实现同步的精准编辑,提高家畜选育的精准度,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绵羊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更是基因编辑的模式动物,研究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第二套基因组学机制

  动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耐低氧、耐高寒、耐粗饲料等复杂性状的适应性。以往针对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动物自身遗传物质的变异,很少了解与动物宿主共进化的第二套基因组(即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贡献,特别是能量代谢方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施鹏领导的团队和中国

生物反应器的发展阶段(一)

发展阶段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细菌基因工程、细胞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的出现之所以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它克服了前两者的缺陷,即细菌基因工程产物往往不具备生物活性,必须经过糖基化、羟基化等一系列修饰加工后才能成为有效的药物,而细胞基因

基因组学推动生命科学大步向前

  2010年下旬,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正酣。而一则来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发了多方关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DNA样本,拟用基因组科学的手段验证出土的头骨是否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组科学成为热门,这一话题“落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伴随着2

王文团队发表3篇Scienc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团体同时发表了3篇Science 文章,这些研究使用基因组分析来解决主要反刍动物谱系之间的进化关系,确定参与头带进化的基因,并研究驯鹿如何适应北极地区漫长的日夜。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熟悉的家养奶牛,绵羊和鹿及其野生近缘种,并深入了解占据世界草原的羚羊

昆明动物所等家养动物线粒体DNA基因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家养动物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mtDNA序列数据。与此同时,一些问题随之浮现出来。除了数据质量存在缺陷(Shi, et al. 2014. Mol Ecol)之外,mtDNA世系划分标准不一,世系命名混乱的问题也已开始干扰家养动物mtDNA的研究工

动物所等揭示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遗传机理

  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环境下(例如:高原、沙漠)生存的家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它们在外形特征、生理指标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适应性改变。但是,目前家畜极端环境适应性的遗传机理仍然不是十分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析此遗传机理对于培育适应于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和全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绵羊在新

动物所揭示古丝绸之路促进了绵羊在东部欧亚大陆扩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孟华研究组利用分布于欧亚大陆的200多个地方绵羊品种以及野生绵羊的全线粒体基因组或部分线粒体序列,通过荟萃和模型分析,首次揭示了绵羊从其近东驯化中心迁徙至蒙古高原,以及进一步扩散至中国西北、华北、华东、西南、青藏高原、以及印度半岛的路线,且其迁移与人类早期的东-西方贸

家禽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优势?

一种生物(通常是老鼠),将外来基因转入其体内成为其基因组的一部分。引入的基因先被分离出来并设计使其携带适当片段。然后将这段基因注入受精卵,方法如下:对一只雌老鼠注射激素使其产生大量卵;让一只雄老鼠与其交配使部分卵受精;将这些卵收集起来,在其卵裂前注入外来基因物质。这些卵被移植入另一个雌性体内,在那里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迫切地需要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迫切地需要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转基因动植物

1.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

克隆技术(二)

定义概述克隆技术      [1]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

“大力”狗“斑点”:基因编辑的中国突破

  基因敲除猴:从灵长类亲戚看人类  全球首只经过基因靶向修饰的小猴在云南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该研究成果2014年1月30日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后,受到全球科学界关注。  2013年10月,1个基因敲除的猕猴出生;11月,3个基因敲

盘点2019我国农业领域9大突破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642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94篇,同比增长8.3%。在《Science》《Nature》《Cell》《PNAS》四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涌现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解析、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

基因组编辑技术让新疆细毛羊“天赋异禀”披上彩色外衣

  天生原本应该是白白的小羊羔,如今一出生却与众不同:两只毛色纯黑,头顶部有白色斑点;两只毛色黑白相间像大熊猫的外衣;还有一只毛色是棕白相杂。  它们的“天赋异禀”来源于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军课题组的基因组编辑技术。  7日,新疆畜牧科学院院长王力俭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利用基因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线粒体DNA(mtDNA)被广泛应用在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进化历史解析等诸多研究中。随着测序技术的改进,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并提交到公共数据库。然而,相关数据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评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类mtDNA数据中存在着

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是20 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现在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上尚有不完善之处,使得转入的外源基因在动物基因组中随机整合、调节失控、遗传不稳定,表达率不高。要提高转基因的效率,保证外源基因的有效表达,关键是基因构建

震惊!Genbank参考基因组序列多处错误!

 震惊!Genbank参考基因组序列多处错误!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测序成本的快速降低,全基因组数据也在急速增加。尽管参考基因组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但是由于测序过程中的外源污染或者研究者对数据组装方法的误用,使得基因组数据面临很多问题。  近

英法案存漏洞 可能造就人与大猩猩杂交后代

据英国《苏格兰人报》15日报道,由于人类器官捐赠的稀缺,科学家们正加紧推进人与大猩猩杂交的工程,培育“人猿”(humanzee)。我们究竟应不应该警惕这种新物种的到来呢?一位重量级科学家就培育人猿一事发出警告:将猿和人杂交后培育出的人猿可能会变成一种事实,除非政府对此进行干预。 人类受精与胚胎学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前言   David Swinbanks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一直在增加。1999年,《Nature》杂志发表了11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其领域包括神经生物学、化学和古生物学等。这一数字几乎是我们1997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的

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一

  作为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促进着生命科学各学科研究和应用的进步,对推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人类遗传信息的认识  遗传信息决定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生物生存之本。估计人类的基因组DNA约有4×109bp,

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表明 大型克隆动物衰老过程是正常的

4只8岁的克隆羊是多莉的克隆体。  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6日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显示,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创造出的克隆羊衰老过程是正常的。该研究分析了13只成年克隆羊,其中4只的遗传数据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动物——克隆羊多莉一样,这是首次开展的有关克隆对大型动物健康影响的长期研究。  自体细胞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