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堪忧

当中国的教授需要写研究论文以寻求提升时,很多人会去找人捉刀代笔。为人代写论文、剽窃或者伪造成绩在中国的学术界是那么猖獗,一些专家担心这可能会阻碍中国变成科学领军者的努力。 中国政府认为科学攸关中国现代化,而且最新的要求是政府今年在科技上的投入要增长8%,达到240亿美元。官方媒体最近报道说,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除美国外的任何国家欢欣鼓舞。但并非所有研究都经得起详细审查。“学术造假、行为不规和违反道德在中国非常普遍,”北京大学饶毅教授说,“这是个大问题。”批评者把原因归咎于惩罚不力和职位晋升、奖金发放基于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非质量这一制度。 发表论文的压力催生出捉刀代笔业的繁荣。即使在出售研究论文业务里,也存在着欺骗。在2007年进行买卖的论文中,有超过70%的论文是剽窃的。 俄勒冈大学中国科学政策专家希特迈尔说,问题可以追溯到中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科学领域里的现代化努力,当时的研究责任和......阅读全文

科学论文需要叙事吗

  当你写论文时,可否从叙事的角度考虑IMRAD[导论(I)、方法(M)、结果(R)、和(A)、讨论(D)]结构? IMRAD结构对于科学家来说重要吗? 当AAA结构换成ABT结构,即And换成But或者Therefore,效果会更好吗? 科普需要故事吗? 牛顿的苹果、弗莱

《科学》新套餐标配:论文+视频

  打开《科学》杂志的官网,点开一篇论文,再点击“Figures & Data”按钮,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传统的论文插图,还有短视频。4月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关于转录起始的研究论文,其中包含的视频就有整整31个。  近几年来,科研人员对于“论文+视频”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短视频风潮

雾霾论文被误读:如何科学地传播科学

  煽动和刺激受众心理的新闻生产方式是饮鸩止渴   11月23日某研究机构在其微信认证账号上发表文章《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被热转。11月24日,上海某网络媒体刊发新闻《北京雾霾中发现有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25日被大量媒体转载、评论。   记者发现,

雾霾论文被误读:如何科学地传播科学

煽动和刺激受众心理的新闻生产方式是饮鸩止渴 11月23日某研究机构在其微信认证账号上发表文章《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被热转。11月24日,上海某网络媒体刊发新闻《北京雾霾中发现有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25日被大量媒体转载、评论。 记者发现,在媒体互相转载转引

英国数字科学总监:遏制科学论文的泛滥

   科学家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增加对世界的新发现,其速度也在日益增长。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种印象是真的呢?途径之一是考查科学论文发表的速率,就此而言,一个世纪以来,科研论文发表以前速未有的速度增长着。  近日一篇文章指出,科研著作的引用率有所上升,18世纪中期前为1%,20世纪上半叶为2%~3

湖南农大合作论文首登《科学》

  记者日前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曾建国团队与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三文等合作进行的一项关于黄瓜苦味基因的研究成果,11月28日被《科学》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出版,实现了该校以并列第一作者单位在《科学》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零的突破”。  黄瓜中三萜类化合物葫芦素的蓄积是导致黄瓜苦

“大科学”时代,论文“质控”有解吗?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某大学已开始对一名“大腕”级PI展开严肃学术不端调查,并已暂封其实验室。 该指向嫌疑较大的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托马斯·韦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论文被挂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

“最美味论文”:当美食遇上科学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8万字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陕师大官方微博发布后成为热点话题。不少网友感叹:“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一道卤鸡都能研究得这么专业!”这篇论文因此被赞为“史上最美味论文”。  研究食物也是科研  无独

归侨科学家:科研不能从论文到论文 需重应用

   图为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侨联副主席闫鹏勋在实验室。 资料图      归侨科学家议科创:科研不能从“论文到论文” 需关注应用         首尔7月1日电 (记者 曾鼐)“做科学研究不能只从‘论文到论文’,要关注实际应用,今天中国的科研成

归侨科学家:科研不能从论文到论文 需重应用

  归侨科学家议科创:科研不能从“论文到论文” 需关注应用  “做科学研究不能只从‘论文到论文’,要关注实际应用,今天中国的科研成果太缺乏应用转化能力”。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侨联副主席闫鹏勋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图为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侨联副主席闫鹏勋在实验室  第八届国际材料研究合

科学论文造假日益严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15.shtm

《科学》论文:探寻人类DNA进化“密码”

   在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自然界的现象,都能够从这套科学体系中找到答案。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存在很多未知空白,人类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个谜。人类从哪里起源,未来怎样发展,至今无人能解。  为了探寻这一答案,科学家们前仆后继,渴望从经过翻天覆地变化的地球上,探寻

《生命科学论文写作指南》出版

  近日,《生命科学论文写作指南》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白青云(Iain C. Bruce)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作生物医学写作的演讲和研讨会的经验总结。   加拿大人白青云,系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曾经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担任编辑。全书分为简介

科学时报:论文抄袭标准应当从严

  四川大学近期发布《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学位(毕业)论文中,只要引用超过200字而不注明出处, 就算作者“剽窃”。  该《办法》定义论文抄袭为“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而在本人的论

著名科学家们的“论文”故事

  论文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对未知拓荒犁庑,也能诱人追逐名利。去年下半年,肖传国因为方舟子揭批其论文不实而“未能入选院士”,实施报复以致触犯法律;今年2月,因论文材料存在严重抄袭和效益数据造假,李连生等的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撤销;今年3月6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公布调查

张涟漪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毕业生张涟漪博士的学位论文《印度洋偶极子的触发及外源影响机制研究》,近日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导师杜岩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张涟漪于2015年入学,2021年获得博士学位。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发生在热带印度洋的一

还在埋头发论文?PNAS:数以亿计的论文正成为科学阻力

  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论文,而这正在阻碍创新思想的出现。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Johan S. G. Chu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James A. Evans合作,研究了241个学科9000万篇论文的18亿次引用数据,发现大规模的论文发表不会导致某个领域的中心思想更替,而是会

科学论文的文字重新利用的模式

  对20年时间里发表的757,000篇科学论文的文字重新利用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篇论文中的重新利用的文字数量越多,这篇论文用之后被引用数量衡量的影响力就越低。Daniel Citron 和Paul Ginsparg对保存在arXiv.org网站上的1991年到2012年的所有论文的全文内容进行了一

科学论文罕以负面方式被引用

   是否有篇研究论文只是在批评你的工作?把它当成一种恭维吧。首次分析“反面引证”及其影响的大型研究显示,这种被正式表达的争论非常罕见,并且只有高被引研究才能吸引它。  被引次数通常是作者们渴望的,但当它们成为一篇批判性评论或一项与之矛盾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时,或许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

“国产”科学论文为何难上权威杂志?

   《自然》期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自然科学类期刊之一,各国科学家以登上《自然》为荣。近几年,虽然来自中国的投稿明显增多,可发稿量仍不足2%,其中差距何在?昨天,“如何让您的论文问鼎《自然》系列期刊”研讨会在沪召开,多位《自然》编辑把脉中国科研论文,共同诊断中国科学家离《自然》到底有多远。    “

6000万篇论文打破科学引文付费墙

如今,研究人员可以通过Crossref旗下的数据库,免费访问和重复使用超过6000万篇科学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Crossref是一个促进学术信息共享的非营利性合作组织,为世界上许多学术出版物注册DOIs或数字对象标识符。据《自然》报道,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日前在推特上宣布,是开放引文倡议(I4O

日本著名科学家论文造假坐实

  去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接到匿名举报材料,举报该校6个实验室的22篇论文存在人为造假的图片和数据,该校随即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对涉嫌造假的实验室进行调查。近日,东京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终结果。长达近一年的调查证实,该校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渡边嘉典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在发表的5篇

《科学》资深编辑来华交流论文写作与投稿

  5月21日,《科学》杂志资深编辑Phil Szuromi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论文写作方面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写作、投稿注意事项及稿件评审流程。报告结束后,前来聆听报告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与Szuromi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科学》杂志是世界科学界顶尖的学术期刊,能在《

好甜!《科学》论文证实“爱在西元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01.shtm

《科学》2009年一篇论文面临撤销风险

  利用一张生物芯片就可以快速地观察细胞内所有酶的整体活性图谱,这对生物学家来说曾经是个已经实现了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很快又要破灭了。2009年10月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涉及“反应组芯片”(Reactome array)的文章因为没有对结果进行实验验证,一个调查委员会建议撤销该篇文章。

《科学》争议性论文获诺奖得主支持

  2009年一篇“反应组芯片”文章在《科学》(Science)发表之后,立即被一些生物化学家质疑。他们认为该文章的实验描述和数据充满错误,争议使得《科学》杂志发表了“主编关注”,文章作者所在单位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直到现在,科学家和期刊编辑们仍然就“反应组芯片”能否分析细胞内所有酶活性进行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数量翻番

   与2007年~2011年相比,中国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62.2万篇增加至124.5万篇,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近5年中国科研发展迅猛,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见证了中国科研规模的成倍增长。  同期,中

美出版商协会公布科学论文“半衰期”

不同领域学术论文的半衰期有所不同。   近日,由美国出版商协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术论文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该项调查所涵盖的论文总下载量的一半都是在论文发表两年多后产生的,一些领域的论文甚至是在4年多后才到达其半衰期。   该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试图设置政策和截止时间

最新《科学》论文备受瞩目,背后却有曲折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10.shtm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日凌晨,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联合发表论文,揭秘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身世起源。

论文被质疑!韩国科学家发《Science》回应!

  2020年7月31日,韩国软物质及生命材料基础科学研究所(IBS) Steve Granick教授团队利用脉冲场梯度核磁共振(NMR)技术探究了15个常见有机反应中的溶剂分子扩散情况,包括铜催化的点击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Science》重磅:化学基本法则再次受到挑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