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皮层扩布性抑制与偏头痛的相关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原发性头痛。根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偏头痛已跃居致失能性疾病排行榜第一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与偏头痛先兆症状相关。 CSD是发生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一种缓慢传播的去极化波,速率约为2~5mm/min,持续约1min左右,随后导致数分钟的脑电活动抑制。虽然普遍认为CSD与偏头痛相关,由于相关技术手段的限制,缺少CSD与偏头痛关系的直接证据,CSD是否可以直接引起偏头痛的发作仍不明了。本文将总结CSD的相关特征及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索CSD与偏头痛的关系,深化偏头痛机制的研究,也为偏头痛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1.CSD的离子、分子机制 CSD的发生被认为与离子浓度失衡有关,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阅读全文

皮层扩布性抑制与偏头痛的相关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原发性头痛。根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偏头痛已跃居致失能性疾病排行榜第一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与偏头痛先兆症状相关

偏头痛患者大脑视觉皮层“过度兴奋”

  常见的偏头痛成因复杂。10日公布的一项英国新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的大脑视觉皮层似乎“过度兴奋”。这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找到更好的方法预防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头痛类型,很多时候声音和光的刺激会加重症状。此前一些观点认为这可能与脑部神经或血管等的变化有关系,但医学界对偏头痛成因尚无定论。

研究发现视觉皮层回路中兴奋-抑制平衡的节律性振荡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凯雯团队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lfredo Kirkwood团队首次发现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关系(E/I平衡)在昼夜周期中呈现出节律性振荡。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振荡具有神经环路特异性,并受到睡眠/觉醒经历的紧密调控,脑中内源大麻素

Nature:人脑皮层前体细胞可产生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

  人脑皮层前体细胞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可产生兴奋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但能否产生抑制性神经元仍不清楚。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Individual human cortical progenitors can produce excitatory and i

研究揭示视觉皮层回路兴奋—抑制平衡调控方式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何凯雯课题组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lfredo Kirkwood团队合作首次发现锥体神经元的E/I平衡并非恒定,而是在一天中发生周期性的振荡。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神经元》。  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依赖于谷氨酸能这类兴奋性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同时也依赖于

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知识

前庭性偏头痛,又称为偏头痛性眩晕、偏头痛等位征、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大约有1%的人患有前庭性偏头痛,占头晕门诊的10%,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常被漏诊误诊,很多医生对这一类疾病认识不足。流行病学:头痛和眩晕之间的关联,最早希腊医生卡帕多西亚在公元前131年描述过,但仅在19世纪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

血管性偏头痛的概述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挠头面所引致。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通过临床的不断筛选比较,近十多年来,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都摸索到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般主张应用传统的透穴刺法,刺血拔罐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还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

病例分析:偏头痛还是丛集性头痛?

导读:自1988年的第1版国际头痛疾患分类(ICHD)到2013年的第3版测试版,均按照头痛发作的临床特点将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予以明确的区分。但在临床上,仍然可见不典型的患者,同时具备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的临床特征,给临床处理带来挑战。本文就1例典型患者的临床情况,结合文献复习,对此予以分析。病例回顾

关于血管性偏头痛的简介

  血管性偏头痛(简称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明,常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博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症,持

新型近红外激发纳米探针成功监测生物钾离子浓度变化

  4月18日,《科学进展》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高灵敏和特异的纳米探针用于近红外钾离子成像》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杜久林研究组、熊志奇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步文博研究组的一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