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福建找到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元凶这个杀手藏身赤潮

漳州龙海、泉州石狮等地近日发生的疑似食用贻贝(青蛤、淡菜)中毒事件,其“元凶”已初步锁定“链状裸甲藻”!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10日下午5时通报称,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是福建有赤潮记录以来,首次在该省海域形成赤潮。该种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会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鉴此,该省于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要求漳州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泉州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同时要求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立即组织省、市两级监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上述漳州海域水色均未见异常,但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达8.1×105个/升(基准密度:5×105个/升),已经形成赤潮,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赤潮周边海域有牡蛎吊养区......阅读全文

福建找到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元凶 这个"杀手"藏身赤潮

  漳州龙海、泉州石狮等地近日发生的疑似食用贻贝(青蛤、淡菜)中毒事件,其“元凶”已初步锁定“链状裸甲藻”!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10日下午5时通报称,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是福建有赤潮记录以来,首次在该省海域形成赤潮。该种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

如何避免赤潮反复成灾?

  “嘴麻、手麻、脚麻,喘不过气来,感觉快要撑不过去了。”说起8日发生的食物中毒,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村民陈艺宾仍心有余悸。当日,漳浦县先后有30多名村民因食用贝类产品中毒住院。据流行病学专家会商研判,初步确定为海水赤潮污染导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龙海、泉州

吃海鲜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广东食药监提醒这样做

  为期两个月的休渔期结束后,市民又可以吃上了美味新鲜的海鲜。记者走访了部分农贸市场,新鲜海鲜的供应量明显比休渔期多了不少。然而近来,食用海鲜后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专家指出,导致中毒的元凶就是海鲜中的贝类毒素。贝类毒素主要由浮游藻类产生,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蓄积在其体内。当海水里的浮

神奇的贻贝基胶水

廉价而常见的贻贝在医学界的效用再次扩大。这一次,研究人员想出了如何使用一种基于贻贝的胶水来固定干细胞,使其在兔子体内修复软骨的时间足够长。虽然它可能看起来不大,但海洋贻贝正在对医学研究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它产生了一种相当黏的胶水,有助于在水下将其拴在岩石上,甚至在水流和潮汐流动中。受

英贻贝残存微塑料污染

新华社电 英国赫尔大学6月8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说,在英国沿海及多家超市的贻贝中均发现了塑料微粒或其他残留物。由于这类海产品在餐桌上较为常见,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赫尔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英国海岸周边8处地点以及8家不同超市中采集了这些贻贝。研究人员在所有样本

英贻贝残存微塑料污染

  英国赫尔大学近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说,在英国沿海及多家超市的贻贝中均发现了塑料微粒或其他残留物。由于这类海产品在餐桌上较为常见,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赫尔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英国海岸周边8处地点以及8家不同超市中采集了这些贻贝。研究人员在所

海洋污染正威胁百姓的饮食安全

  生鲜电商发达,一键下单生猛海鲜就能到达家中餐桌。但不容忽视的是,海洋污染正直接威胁着老百姓的饮食安全。江苏省政协委员、福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宗义这次带来了《加强水产品中海洋生物毒素安全风险防控》的提案。  据介绍,海洋生物毒素是由有害赤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这些物质随着鱼虾等的滤食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预防食源性中毒健康提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41.shtm 央视网消息:春季,野菜、蘑菇等一些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各地因误采、误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也日渐增多。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了预防相关食源性中毒的健康提示。 野菜中毒有哪些

中国计量院率先建立贝类毒素检测质控标准

  有媒体报道,今年5月,浙江宁波、舟山等地上百名消费者在食用淡菜(贻贝的俗称)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后经检测发现,他们食用的来自福建省福清的淡菜受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因受污染,淡菜不得不退市一个多月。6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捕期淡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

海口食安办发布食品消费十提示:夏季贝类中毒高发

  季来临,大量海鲜贝类上市,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季节。南海网记者获悉,19日,海口市食安办发布了食用贝类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和餐饮经营单位,为防止贝类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应当了解相关的防范知识,避免因误食不安全食品而导致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   据了解,贝类毒素主要由浮游藻类产生

生物胶水贻贝粘蛋白获批用于医疗领域

  日前,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传出消息:该公司研制的“贻贝粘蛋白创面修复敷料”获得了江苏省药监局审批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这是国际上贻贝粘蛋白的首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贻贝粘蛋白是一种生物胶水。一些海洋贝类能在近海受波浪冲击依然固定于岩石上,是因为其足丝腺能分泌足丝,足丝的

福州马尾区严禁赤潮区水产品进入市场

  近日,受米氏凯伦藻影响,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苏澳龙头海域出现养殖区鱼苗死亡现象,该海域进入临近赤潮重点监测预警状态。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通报,福建省部分海域已出现赤潮。   赤潮将造成海水污染、进而影响鱼类产品质量,食用受赤潮污染之鱼类产品极易引发人体食物不良反应。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福州市马

福建疾控:采食淡菜等贝类时应警惕麻痹性贝毒

  近日,福建省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福建疾控”提醒:近日,河北秦皇岛、昌黎等地发生多起食用贻贝导致麻痹性贝类毒素(下称“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我省作为食用贝类致麻痹性贝毒中毒高发省份,居民在未来气温高的季节,要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新闻报道,不自行采集中毒高发贝类品种食用,不在正规超市及集市外摊点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确认“褐潮”灾害成因

  中科院专家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科技人员密切合作,日前发现连续四年在河北秦皇岛沿海一带出现的“微微型藻赤潮”应更贴切地命名为“褐潮”,其原因种为抑食金球藻。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介绍,从2009年开始在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出现的“褐潮”,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山东荣成一带海域。此前,人

温州海域也有赤潮出现!贝类能不能吃,专家这么说

   近日,一则福建泉州海域爆发赤潮、相关贝类携有“剧毒”的消息引起市民关注。今天,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部门了解到,我市平阳南麂海域及苍南零星海域也有赤潮出现,目前整体情况已趋稳减弱。   今年的禁渔期提前一个月,不少喜欢尝鲜的小伙伴,只得把目光投向了贝壳家族。赤潮来袭是不是这份口福也要暂时搁下?市海

秦皇岛海域水质改善 赤潮发生率降低70%

  记者从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府了解到,经过近3年的近海海域环境治理,秦皇岛市海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赤潮发生率降低了70%,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以上。  2012年起,秦皇岛市开展了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斥资117亿元,对工业污染源、入海河流污染、农业面污染等10项污染进行治理。

东海区发现赤潮“向阳红28”号应急监测

  5月9日,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队员在东海区执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过程中,在北纬30度50分、东经123度00分的浙江舟山花鸟山以东海域,发现了赤潮,影响面积约470平方公里。船上启动了赤潮应急监测,并在第一时间上报。  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

海大学子发明"赤潮预警器"获得国际大奖

  近日记者获悉,15名90后海大本科生研究出一种名叫“漂浮生物传感器”的菌类,将可用于赤潮监测。他们凭借这一成果获得了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亚洲区金奖。   这个由中国海洋大学15名在校本科生组成的团队,目前是山东唯一一支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的团队。团队成员中最大的22岁,最小的19岁

厦门抽检检测平台 4小时就能知道赤潮是否有毒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厦门海域赤潮灾害应急监测与预警管理决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近日顺利通过验收。据介绍,该平台自2015年底开始筹建,历经2年多的时间,最终通过验收。那么,平台是如何进行赤潮的检测呢?昨日导报记者采访了项目负责人、海洋三所海洋化学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张元标。张

赤潮“染红”西部海域 勿食受污染海产品

   近日,我市深圳湾到蛇口港、赤湾港一带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红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怀疑是赤潮。昨日,经市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站检测,西部海域确实出现近年来较大面积的赤潮现象。监测站相关人士称这与最近气候有关,建议市民不要接触海水和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    海水呈赤褐色   昨日,记者

西班牙最新研究显示角鲨、剑鱼和贻贝体内有毒金属最多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进行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有关海产品中有毒金属含量分析的研究结果,这些有毒金属包括汞、镉、铅、锡和砷等。结果显示,角鲨(dogfish)、剑鱼(swordfish)、贻贝(mussels)以及鸟蛤(cockles)是汞和铅等有毒金属积累数量最多的鱼类和贝类品种。

吃席之人反而被开席!预防这几类食物中毒很关键

  3月23日晚,四川泸州市纳西区一乡镇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当地一位爆料人称,当晚泸州市纳西区丰乐镇一户人家办酒席,不幸发生食物中毒,有人身亡。  24日下午,丰乐镇政府工作人员未透露具体情况。纳西区疾控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农户家中发生食物中毒,有人员身亡,事发当晚已经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泸州市卫健部

新西兰部分区域产贝类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

  据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网站2016年1月22日消息,马尔堡峡湾的奥普阿湾区域产贝类检出麻痹性贝毒2.6mg/kg,超过0.8mg/kg的限量标准,食用将有致病风险。因此,MPI要求不要采收和食用奥普阿湾区域产的贻贝、牡蛎、蛤、扇贝、海胆和所有其他双壳贝类产品。

我国严查赤潮海域生物防止问题海产品入市

  记者昨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为有效应对各地发生的赤潮(绿潮)灾害,将进一步加强赤潮(绿潮)灾害应急管理,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生物贝毒检测,确保受到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不流入市场。  目前,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域均发生赤潮(绿潮)。国家海洋局通知要求,各

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赤潮应急监控

   5月9日,正在东海执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队员,乘坐“向阳红28”号从浙江嵊泗锚地起航,奔赴东北方向40多海里外的一个监测站位。  连日阴雨,天气终于转晴。海面静如湖水,微微泛蓝。疾驰的“向阳红28”号乘风破浪,在淡蓝色丝绸般平滑的海面上,撕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纹。  “快看,海水看上去怎么有些

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新技术获国家发明ZL

来自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俞志明等完成的“一种改性白泥及其在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ZL授权。     该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氨碱法制碱时产生的废渣治理赤潮或者淡水藻花的技术。所述改性白泥由白泥、无机絮凝剂和过氧化物组成,其中白泥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49%~99

中国长江口水污染致赤潮爆发频率加快

  长江口水污染致赤潮爆发频率加快。27日,在巴斯夫南京先进污水处理论坛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综合处处长姚明宽表示,长江口赤潮爆发越来越多,主要是受上中下游排污影响。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污规划也正在紧密制定中,但难度较大。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吃海鲜要注意!研究称贻贝生蚝中含大量塑料颗粒

  据香港《文汇报》4日报道,海鲜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但比利时与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出现在海鲜菜式上的青口(又称贻贝),平均一份约20只,便含有约90颗塑料微粒。而一份6只生蚝,也含有约50颗塑料微粒。若一周吃两份青口加一份生蚝,意味一年可能吞下1.1万颗塑料微粒。  比利时根特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后,

我国首个“赤潮灾害立体监测重点实验室”在沪成立

我国首个“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下称“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正式成立并揭牌。这是国家海洋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精神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实验室是我国在海洋赤潮灾害监测技术与应用方面的首个重点实验室。它的成立标志着在海洋监测技术的研究及成果应用与海洋行政

赤潮治理技术走出国门——首批改性粘土材料启运智利

  日前,首批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出口智利启运仪式在广西北海举行,27吨包装一新的改性粘土材料完成装箱并启程运往智利,用于智利养殖海域的赤潮治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邢怀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资环处处长周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王辉参加仪式并讲话。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张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