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洋中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可小觑

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却未被科学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众所周知的蓝绿藻类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总量接近海洋浮游植物固碳总量的一半。 过去一直认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区都可见的蓝绿藻主宰着海洋的固碳领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游植物中首屈一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成碳和其他有机物质,从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蓝绿藻属于原核生物,它们没有细胞核,故有别于真核细胞。而真核浮游植物群落对科学家来说,则是一个尚未解开的“黑匣子”,对其群落的组成以及固碳能力等问题科学家都未有充分的了解。而要全面理解全球碳循环,就必须弄清楚不同生物群落的固碳情况。 在发表于4月15日的《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协会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英国华威大学和国家海洋中心的科学家解释了他们是如何利用采自东北大西洋热带、亚热带海域的海水样本,来测量浮游植物的碳固定能力的。他们发现,海洋中的真核浮......阅读全文

让蓝碳助力实现“不减产的减排”

  “科学研究应与国情紧密结合。”这是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坚持海洋蓝碳研究的动力之一。 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当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焦念志认为,中国不能以影响国民经济命脉为代价来进行硬性减排。  “我们国家之所以

唐启升:发展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技术高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就目前来说,主要有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通过工业手段或者生物固碳来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

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场聚焦亚太地区蓝碳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3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什么是“蓝碳”?近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科学家研究蓝碳?它和低碳经济有何联系?我国的蓝碳研发现状又如何?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海水中的“空气净化器”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发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也被称为“绿碳”。  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图片来自互联网  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国家海洋局大洋办党委书记胡学东说,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化学家发明碳回收革命性技术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

新疆生态所确认沙漠下的隐匿碳汇

  陆地上极端干旱缺水的地区会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见绿色,不见生命,但见黄沙;沙丘起伏绵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尽头。然而,谁又能想得到,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隐藏一个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这个咸水“海洋”,和

气候变暖对海洋关键微生物的影响尚不确定

  海洋中遍布着极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将海洋表面“染”成了绿色,它们既能够吸收也可以释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对地球的碳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在关于全球变暖将给海洋微生物带来何种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科学家试图回答的一个大问题是:微生物吸收到海洋中的碳量会因海洋升温

海陆联动,“探脉”碳循环与气候互馈作用

   由林光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即将验收。谈起项目特色,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耦合,一个连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连接就是建立陆—海之间动态的、多维的、时空上的碳交换。”他特别强调“

联合国五机构提出“全球蓝色碳市场”计划

德国瓦登海岸的盐沼地上空架起一道彩虹。美国普吉特海湾的海面浮游生物群。中国广东省阳江市沿海的红树林。特内里费岛的拉克鲁斯港掀起大浪,该岛位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中。  为了提高全球海洋及沿海地区的管理,联合国五大机构近日发布了“全球蓝色碳市场”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为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科研人员揭示激发效应的土壤碳调控因素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碳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土壤碳激发效应是指植物碳输入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或减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库的周转速率。因此,阐明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碳库对气候变

植物所揭示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关键调控因素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碳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土壤碳激发效应是指植物碳输入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或减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库的周转速率。因此,阐明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碳库对气候变

合肥研究院海洋初级生产力测量新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赵南京课题组在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量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光学学报》以优秀论文发表(光学学报,2018,38(11): 1126001)。  初级生产力(GPP)是指浮游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通过光合作用产

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缩。该报告的合著者

美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

科学家称须鲸类粪便有助减缓气候变暖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表示,鲸类对减缓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做的贡献是―――拉“便便”!  专门研究南极和地球南部海洋生物的斯蒂夫・尼科尔(Steve Nicol)表示,须鲸类的粪便是一种自然的海洋肥料,可以给洋面上的植物施肥,让

中外科学家首次证实盐碱土吸收了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这被称为“碳失汇”问题或“碳黑洞”问题,记者今天从中科院获悉,一个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碱土能够吸收CO2。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国家973计划项目——“干

AlgaeC藻类计数及辅助鉴定系统来快速测定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是水中悬浮生活的若干种藻类的总称。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组成。因浮游植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环境监测中也很重要。不同类型的水体或同一水体的不同季节,藻类组成是不相同的,各种藻类的相对量在不断地变化,此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水中浮游植物组成和存量是养殖鱼类合理投放

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高新成果比比皆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国科技界把攒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评委会只得忍痛割爱。   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2013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坚持以往的全面视

王勇研究组黄酮碳苷生物合成及镇痛活性研究获进展

  3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athway-specific enzymes from bamboo and crop leaves biosynthesize anti-nociceptive C-gl

北极春季繁茂期提前或影响整个食物链

  春季来临,气温回暖冰雪消融,而对北极地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繁茂季节越来越提前。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葡萄牙和墨西哥等国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根据卫星数据绘制了北极繁茂发生的时间图表,发现一些地区的春季繁茂已经提前了50天,这可能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影响。研究发

沉积物研究让碳钟更准确

    更准确的碳测年技术为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带来了希望。图片来源:J. READER/SPL   碳钟正在获得校正。来自日本湖泊中的气候记录已经被用于改进测年技术的精度,从而为解开一些考古学之谜——例如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带来了希望。   碳测年被用来分析有机物,实际上,是任何

海草固碳能力远超森林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储更多的碳,这意味着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据路透社报道,一个全球联合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却可容纳多达83000吨碳。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我国学者揭示黄酮碳苷化合物通过IL-10因子的镇痛机制

  近日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athway-specific enzymes from bamboo and crop leaves biosynthesize anti-nociceptive C-gly

自然界调控机制帮助避免失控降温

  自然界可有办法确保“凛冬不至”?英国《自然·地球科学》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过去80万年来,一种未知的调控机制防止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至可能引起极端降温的水平。研究表明,该机制可能与生物圈有关,因为植物和浮游生物在低二氧化碳水平下难以生长和吸收碳。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

我国科学家发现沙漠下隐藏的“碳汇”

  记者28日从中科院获悉,该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在地球上浩瀚的沙漠下,隐藏着大量的地下咸水,这个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样,是一个“碳汇”,正是全球相关科学家苦苦寻求的“迷失碳汇”的一部分。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彦介绍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部

威廉玛丽学院Walker Smith教授访问南海海洋所

    Walker Smith教授作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研究员唐丹玲博士的邀请,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Walker Smith教授于10月上、中旬访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访问期间,Walker Smith教授与南海所进行广泛

1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木星大气层的最新观测结果  从2007年2月开始,在以冥王星为目的地的“新地平线”探测器掠过木星的时候,木星也成为了一组地基望远镜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密切观测的目标。该项目进行了几星期之后的2007年3月25日,位于北纬23度的木星最强喷射流中出现了一个强烈扰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