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简介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 而不损伤细胞。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恒定的磁场中,自旋的原子核将绕外加磁场作回旋转动, 叫进动(precession)。进动有一定的频率,它与所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如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并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度,使进动频率与电磁波频率相同。这时原子核进动与电磁波产生共振,叫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时,原子核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记录下的吸收曲线就是核磁共振谱(NMR-spectrum)。由于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产生不同的共振谱。记录这种波谱即可判断该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对数目, 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阅读全文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简介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 而不损伤细胞。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恒定的磁场中,自旋的原子核将绕外加磁场作回旋转动, 叫进动(precession)。进动有一定的频率,它与所加磁场的强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MR,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是以固态样品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技术。将样品分子视为一个整体,则可将固体核磁中探测到的相互作用分为两大类:样品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由外加环境施加于样品的作用。前者主要是样品内在的电磁场在与外加电磁场

简述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史

  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

核磁共振技术的相关科研及成果

  人们在发现 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 氢原子周围 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 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13C谱、 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

简介热像仪的原理

  红外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光学成像物镜和光机扫描系统(先进的焦平面技术则省去了光机扫描系统)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上,在光学系统和红外探测器之间,有一个光机扫描机构(焦平面热像仪无此机构)对被测物体的红外热像进行扫描,并聚焦在单元或分光探测器上,由探测器将红

质谱法的原理简介

  使试样中各组分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离子束中速度较慢的离子通过电场后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在磁场中离子发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转,即速度慢的离子依然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当两个场的偏转作用彼此补偿时,它们的

电桥的原理简介

  如图,假设四个电阻固定,当s闭合时,若满足:“R3*R2=R1*R4”,即对角的电阻乘积相等,则此时Uad等于0,就是ad间没有电压。利用这个原理,当等式两边四个量中的一个为未知量的时候,如果调节其余三个电阻的值能使得等式成立,那么用公式就可以得到未知量。但是实际上只要等式两边各有一个可以调节的

核磁共振技术对褐煤水分状态的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对褐煤水分状态的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需求日益加大,如何高效利用低阶煤炭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内 蒙古东部,褐煤蕴藏量丰富,但褐煤中水分含量高,使其在运输、储存、利用等方面的经济效益降低。煤中水分按存在状态分为裂隙中和表面的自

简介脂肪测定仪的原理简介

  脂肪测定仪是主要用来测定粮食(包括玉米、稻谷)品质判定指标----脂肪酸值的专用设备,同时适用于其他粮食及粮食制品脂肪酸值测定。  脂肪测定仪依据索氏抽提原理,按照国标GB/T1472-2008设计的全自动粗脂肪测定仪。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本仪器操作简单,可自动实现抽提、冲洗、预干燥等功能,用户

复膜机的使用原理简介

  (1)用即涂膜作封面可以保护纸张。复膜后可延长封面(或印品表面)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对学生课本类有一定好处,所以用量越来越大。   (2) 印痕不易被破坏。用即涂膜复膜后可对彩色印刷的图文起到增加彩色效果和保护作用,而不使其被磨损。这有利于出版社美编们在封面或印品的表面上据其需求做出各种美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