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有机所召开汪猷百年诞辰纪念会

纪念会现场 9月20日,汪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中科院上海分院教育基地报告厅召开。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老领导,老同事代表,汪猷的学生代表,以及上海有机所科研骨干和研究生近300多人,齐聚一堂,纪念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生物有机化学的一代宗师、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汪猷先生。中科院高技术局、生物物理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发来了贺信。 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首先介绍了汪猷的生平和成就,从科研成果、科研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条件建设、学风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介绍了汪猷伟大而平凡的一生,并阐述了汪猷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厚的人格魅力,以及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上海分院......阅读全文

上海有机所召开汪猷百年诞辰纪念会

    纪念会现场   9月20日,汪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中科院上海分院教育基地报告厅召开。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老领导,老同事代表,汪猷的学生代表,以及上海有机所科研骨干和研究生近300多人,齐聚一堂

汪集暘院士应邀访问地环所并作学术报告

  应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邀请,11月12日至13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集暘院士访问地环所。   11月13日上午,汪集暘为全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作了题为“地热能开发利用—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潜力、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深入剖

汪聪慧教授:我国有机质谱分析领域的先行者

  本书首次汇总的质谱发展的最新技术   有机质谱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汪教授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使读者在理解和掌握例行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增加对于质谱技术进展和动态的了解,并快速地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这些新成果和新技术。首次在质谱书籍中介绍的质谱新技术和方法分布在书中以下各个章节:  (1)在第四章第四节

汤钊猷院士:科普托起中国梦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如何实现中国梦,我认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重要基石。目前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理解为是对人文素养的概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否则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是搞肝癌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肝癌漫话》一文,有

光学类分析仪器的设计灵感

摘要:光学类分析仪器的设计灵感一,使用者的需求是根本 光学类分析仪器的设计灵感二,仪器维修者的经验是关键 光学类分析仪器的设计灵感一,使用者的需求是根本我们曾发明了一种紫外荧光一机多的仪器(主要用于高压液相色谱仪),其灵感就是来自有机化学家汪猷教授当时正在研究核酸课题。因为五种核柑中,有的核柑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汪荣江研究员访问测地所

  应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邀请,德国地学研究中心汪荣江研究员对测地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并于6月21日作了题为Towards(near)real-time earthquake source inversion using near-field GPS and strong-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灵感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设计的灵感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设计的灵感一般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使用者的需求是根本。使用者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仪器?什么样的仪器好用?什么样的仪器不好用?使用者最清楚。例如,曾发明了一种紫外/荧光一机多用的仪器(主要用于高压液相色谱仪),其灵感就来自中国科学

第11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揭晓

  记者7月18日从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获悉,第11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评选工作已全部完成,中国科学报社推荐的宋宁世著作《计量单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获创作类银签奖,李孝辉著作《时间的真相》获创作类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  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科普奖项,由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主办,中

上海有机所举办“ACS on Campus”培训讲座

  4月16日下午,“ACS on Campus”国际核心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培训讲座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本次活动由美国化学会和上海有机所联合主办,来自上海有机所和植生所的两百多位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美国化学会2012年当选主席Marinda Li Wu博士

质谱专家汪聪慧教授编著《有机质谱技术与方法》一书出版

有机质谱技术与方法  序  自20世纪40年代初第一台商用有机质谱仪问世以来,六十多年中有机质谱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甚至与此相关的各级执法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我国形成了一支强大、年轻的有机质谱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不仅确保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