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阿司匹林的基本介绍

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 [98] 〕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阅读全文

关于阿司匹林的基本介绍

  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 [98] 〕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

关于阿司匹林哮喘的基本介绍

  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发生机制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关于阿司匹林的基本功效介绍

  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

关于阿司匹林的用途介绍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

关于阿司匹林的适应病症介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2.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3.中风的二级预防  4.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6.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

关于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介绍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德国拜耳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  阿司匹林于1

关于阿司匹林的药理毒理介绍

  复方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阿斯匹林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 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

关于阿司匹林哮喘的分型介绍

  一般将阿司匹林哮喘分为三种类型:  (1)启动型:  既往无哮喘史。摄入某种解热镇痛药是引起第一次哮喘发作的直接诱因,哮喘一旦发生,在不服用解热镇痛药时也常有哮喘发作。此型不常见。  (2)哮喘基础型:  多数患者在首次解热镇痛药哮喘前,还有数月到数年的哮喘史,也就是说,在原有哮喘基础上出现了对

关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定义介绍

  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会导致哮喘的发作,病情多较为严重,这种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耐受现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1] 。

关于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内容介绍

  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哮喘发作,称为药物诱发哮喘(DIA),包括无哮喘病史的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后引起哮喘发作以及哮喘患者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而诱发哮喘发作或使哮喘加剧,药物性哮喘中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诱发哮喘(AIA)。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所引起的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

关于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诊断介绍

  药物诱发哮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有明确的用药史。  ②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天出现哮喘发作。  ③因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者除呼吸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过敏反应表现。  ④停药后给予相应治疗能使大多数哮喘缓解。  ⑤既往用此药有类似发作,或下次再用此药或同一类药物时可再次出现哮喘发作。  根据以上特点,不难

关于阿司匹林的小儿口服量的介绍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服用了阿司匹林,得瑞氏综合征(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高,详见百度百科词条)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不建议给孩子或任何不到19岁的孩子服用阿司匹林。要常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疼痛和发烧。  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平方米,分4~6次口服,

阿司匹林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遇湿气即缓缓水解。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关于阿司匹林的成人口服量介绍

  ①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4次口服。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  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

关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分型介绍

  一般将阿司匹林哮喘分为三种类型 [2] :  (1)启动型:  既往无哮喘史。摄入某种解热镇痛药是引起第一次哮喘发作的直接诱因,哮喘一旦发生,在不服用解热镇痛药时也常有哮喘发作。此型不常见。  (2)哮喘基础型:  多数患者在首次解热镇痛药哮喘前,还有数月到数年的哮喘史,也就是说,在原有哮喘基础

关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诊断标准介绍

  当哮喘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阿司匹林哮喘的可能:   (1)典型的由阿司匹林诱发的呼吸道症状;   (2)伴有慢性鼻炎;   (3)反复出现的鼻息肉;   (4)需收住ICU病房的突然发作的哮喘。   尽管目前还没有诊断阿司匹林哮喘的金标准,但对于哮喘患者,若出现阿司匹林不耐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限制或禁止服用介绍

  1、对阿司匹林、布洛芬、拿百疼等药物过敏者。  2、蚕豆症患者,因为阿司匹林可导致溶血。  3、有肾病、胃溃疡、糖尿病、痛风症等的患者,必须得到医生的许可才能服用。  4、儿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伤风感冒。  5、血友病病人或其他出血倾向者不宜服用。  6、孕妇。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

阿司匹林泡腾片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片,片面有散在的小黄点。

阿司匹林片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阿司匹林片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阿司匹林栓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或微黄色栓。

关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对所有阿司匹林哮喘患者都应常规行鼻窦X线检查。多数可见窦腔黏膜增厚或息肉状增生,严重病例见上颌窦积液或全鼻窦炎。鼻窦CT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鼻息肉或鼻窦炎。其他的过敏反应的特殊检查对阿司匹林哮喘的诊断无特殊性 [3] 。

关于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介绍

  1.解热镇痛 Aspirin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能使发热者的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体温正常者一般无影响.其镇痛作用对轻,中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症性疼痛有明显疗效.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痛经等.  2.抗风湿 Aspirin在使用最大耐受剂量(3 4g/d

关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的简介

  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发生机制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关于赖氨酸阿司匹林的简介

  Aspirin-dl-lysine为aspirin与赖氨酸制成的复盐,0.9 g相当于0.5 g的aspirin.其水溶性大,可制成注射剂.不仅起效快,作用强,而且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静脉注射同等剂量比aspirin的镇痛效果强4 5倍,可用于镇痛和解热.该品肌内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低

阿司匹林哮喘的方法介绍

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发生机制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关于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联征的检查介绍

  1.对哮喘患者行鼻腔检查应视为常规。在哮喘患者中可发现25%~30%有鼻息肉。如发现鼻息肉则应高度怀疑本病。  2.鼻分泌物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增多。  3.放射线检查显示鼻窦炎征象。鼻窦CT显示双侧鼻窦炎及鼻息肉。  4.对某些吸入物或食入物致敏原表现为阳性皮肤试验反应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的基本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颗粒或肠溶衣小丸,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本性状

本品为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相关介绍

  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