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黄曲霉毒素,曾造成数以十万计的牲畜突然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它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1993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摄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克就能致命。 1毫克是多少呢?我们以前使用的材质为铝合金的兰花1角硬币,重量1.15克。也就是说,这1毫克大约就是一枚1角兰花硬币的一千分之一。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全文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黄曲霉毒素,曾造成数以十万计的牲畜突然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它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1993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摄入1毫克就可能

“致癌”“致命”为健康类谣言最高频词

  微信团队近日发布2015年微信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连续多年上榜的“小龙虾以尸体为食”谣言再次榜上有名。  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为2169万,主要以失实性报道为主,占据了29%的比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类谣言分列二到四位。微信朋友圈降权;打隐翅虫会致命;倒着

如何防控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致命”超标?

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再度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日前,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发表消息称,韩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WOONONG食品生产销售的Rice Peanut(食品类别:花生制品)产品中检出总黄曲霉毒素超标,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 就在不久前,据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消息

如何防控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致命”超标?

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再度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日前,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发表消息称,韩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WOONONG食品生产销售的Rice Peanut(食品类别:花生制品)产品中检出总黄曲霉毒素超标,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相关产品。 就在不久前,据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消息

新型致命病毒解析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型人类冠状病毒MERS-CoV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MERS-CoV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与人类受体DPP4形成复合物的分子结构。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9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

HIV的致命弱点

  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在体内如何找到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免疫缺陷疾病艾滋病的病原体HIV-1病毒也属于这一组。同时,HIV病毒似乎绕过这一重要防御机制。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对病原体的先天免疫。它基于一种专门的传感

直接致癌物的致癌机理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不需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就能直接诱发肿瘤的物质。数量较少,一般多为烷化剂,化学性质活泼,在环境下易被分解多在体内能释放出亲电子物,同生物大分子受体结合。

致癌物的来源和致癌机理

致癌物来源: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人类和动物癌症的物质。包括:①物理性致癌物。有X射线、放射性核素、氡及日光中的紫外线等;②生物性致癌物。有生物合成产物如真菌毒素、生物碱、甙、水和土壤微生物、低级和高级植物合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动物和人类激素等;③化学致癌物。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

致命菌起源获线索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5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引起欧洲疫情爆发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国分离到的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研究小组表示,通过对2001年与今年爆发菌株的基因组比较分析,将极大地助于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导致这次疫情的菌株致病能力如此之强;并将为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来源提供线索。

Cell:“致命”的细胞通讯

  五月十五日,墨尔本的科学家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惊人的发现,疟原虫能够在人体内通过类似胞外体的囊泡相互“交谈”。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社会性行为能够帮助寄生虫生存,增加它们成功感染其他人的机会。   细胞间通讯是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机制,能够影响种群密度和分化。这项研究为人们展示了疟原虫的交流途径,

外来螳螂的致命诱惑

  一项新研究发现,对于产自新西兰的一种雄性螳螂(新西兰螳螂)而言,与不食同伴的同物种雌性螳螂相比,一种外来物种——埃及螳螂的雌性成员更具吸引力。后者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引进到这里,并喜欢同类相食。   在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只新西兰雄螳螂放在一个Y型的迷宫中,另外的两个分支中包含新西兰雌螳螂

致命!该地已发现病例!

5月6日,江苏南通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近期南通发现有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此前南通市疾控中心曾发布提醒疟疾如不能及时诊治,或危及生命,提醒市民需做好防蚊灭蚊,减少蚊媒疾病发生。01什么是疟疾?疟疾也叫“打摆子”,是一种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人被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就会感染疟疾。可以

朊病毒的致命机制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  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关注“致癌物”-各种致癌说是否可靠?

  长期以来,网络流传多种食物、各种版本的致癌说,如"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等。与此同时,有些网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等抗癌说。癌症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说法是否靠谱?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人人都有癌细胞吗?   【回应】正常人群没有癌

药物致癌试验

1. 目的本文件提供了评价药物潜在致癌性方法的指导原则。2. 背景迄今为止,对于评价药物的潜在致癌性,欧盟、日本、美国三方的管理要求均规定进行两种啮齿类动物的长期致癌试验,一般为大鼠和小鼠。由于这些试验费用高并需使用大量动物, ICH有责任探讨是否能在不影响药物对人体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用于进行长期致

红肉是“致癌物”还是“致癌风险因素”

  今年9月,《柳叶刀》杂志刊载的两篇论文得出了违背规范膳食指南及冲击健康饮食方式的结论,那就是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风险;饱和脂肪减少中风的风险,这引起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等专家的质疑与反驳。  

红肉是“致癌物”还是“致癌风险因素”

  今年9月,《柳叶刀》杂志刊载的两篇论文得出了违背规范膳食指南及冲击健康饮食方式的结论,那就是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风险;饱和脂肪减少中风的风险,这引起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等专家的质疑与反驳。  

JACS:揭开细菌的“致命要害”

  耐药菌正迅速成为21世纪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细菌一个以前未知的弱点——一个“致命弱点”。他们的这一发现——细菌能量代谢的一个关键步骤,可能是开发一种全新形式抗生素的第一步。  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系和纳米科学中心副教授Nikos hatzakis,连同英国利兹大学的副

Science:毁灭细胞的致命错觉

  魔术师总是利用大脑的感知偏差,让观众产生错觉或者忽视他们的小花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单细胞的酵母也会被精心设计的错觉迷惑,并因此而死亡。这项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开发新疗法,对抗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感知和应答环境的能力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属性,”文章的资深作者Wendell Li

脑部刺激或触发“致命模仿”

  相关实验为治疗妥瑞氏综合征找到新途径   前不久,研究人员首次在没有患上妥瑞氏综合征的志愿者身上引发了类似的痉挛症状。该实验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这种疾病,甚至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妥瑞氏综合征通常能引发包括抽搐、脸部扭曲及不自主出声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该疾病一般包括声语型痉

Cell-Rep:脂肪如何变得致命?

  以血糖形式存在的糖,为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当它通常的饮食来源——碳水化合物稀缺时,肝脏就在脂肪的帮助下生产它。但是最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增加了证据表明,当肝脏的能力受损时,其他组织可以介入葡萄糖的生产,肝脏中的脂肪分解对于保护其免受脂肪的致命袭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新的结果来自于小鼠

蜱虫致命之谜又有新解

  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经过3年研究,在蜱虫身上发现一种新病毒,并按国际惯例为其取名淮阳山病毒。一度引起社会恐慌的“蜱虫病”,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该研究发表于新近出版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从2009年开始,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出现多起蜱虫咬人致死事件。由于

动植物共有的致命弱点

研究人员还表明,它的形成会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2022年7月1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卡塞尔大学的Raffael Schaffrath教授和柏林技术大学的Lorenz Adrian教授的研究小组报道了该研究。没有白喉酰胺(diphthamide)

致命病毒:再相逢能否从容

2003年4月21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发出SARS冠状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一小时左右即可获得检测结果。科研之问  2003年,芳菲4月,恰是SARS病毒肆虐之时。  京城一片阴霾,笼在心头、贴在脸上、飘荡在口鼻之间。路人行色匆匆,惶惶不安。 

警惕!滥用“聪明药”可致命

  高考在即,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提高成绩做最后冲刺,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不久前,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的医生就接诊了一位高三年级学生的妈妈,希望开出一种叫“利他林”的药。家长透露她是在一些论坛上看到的,说“聪明药”利他林,能够改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成绩,她也想让孩子试一试。  “聪明

PNAS:平息致命的免疫风暴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严重的过度免疫应答,会令流感病毒感染者出现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日前,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解析了细胞因子风暴中的关键元件,找到了能在动物模型中阻止这种免疫反应的药物,并阐明了这种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于二月二十七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

致癌原的种类

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致癌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 化学性致癌原:如苯可导致白血病,烟草的成分可导致肺癌等;2、 物理性致癌原:主要是一些放射性物质。如过强的紫外线会引发[皮肤癌,放射性氡气可能引发肺癌等;3、 病毒性致癌原:如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会导致肝癌等。人群感染胃癌Ⅰ类致癌原——幽门螺

TheScientist:食物与致癌

  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Takayuki Shibamoto是一位知名环境毒理学教授,他近期在The Scientist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了食物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合物与致癌之间的关联。   食物烹饪过程是产生具有诱人香味化合物的主要过程,这些化合物赋予了食物令人渴望的味道。在食物加热

-MTHR:手机不会致癌

  手机是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有很多人担忧使用手机是否会致癌。根据移动电信和健康研究(MTHR)计划2014年2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以及没有必要的。   这是英国有关于移动技术是否对健康带来威胁的最大研究项目,研究由多个实验室以及流行病学项目进行,历经11年之久(

味精、鸡精都致癌

  “味精、鸡精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在超过120℃的时候,容易转变成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焦谷氨酸钠。但在普通情况下,只要炒菜的温度不超过120℃,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当记者抛出“味精、鸡精是否致癌”的问题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给出了上述解释。不过,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