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技期刊出路何在?

今年适逢学术期刊诞生350周年,从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创办世界第一份学术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几万种不同语种、类型的学术期刊。 其中,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重要类型——科技期刊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科技期刊已成为科学共同体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成为科学家从事研究和职业发展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而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科学交流和科技出版业的深度应用,科技期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功能和模式变化。通过简要回顾科技期刊历史,本文探讨了科技期刊与科学的关系,并对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科技期刊与科学的关系 1、科技期刊的产生是科学的现实需要 17世纪,科学从传统的自然哲学的通论研究,发展到了主要依靠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很少反问,为何在每个时代,“伯乐”都是“稀缺资源”?并非世无伯乐,而是做个伯乐需要过硬的德行。同样,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一批“伯乐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们的德行过硬,才能当好伯乐,为一流科技论文的面世当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体报道

《科学》关注中国科技期刊诚信“保卫战”

  4月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对中国1000多家科技期刊近日联合签名,支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的行动进行了报道。   报道说,在这场维护科学道德的“保卫战”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1000多种科技期刊负责人联合签名,承诺根除科技期刊中的剽窃和造假行为,对滥用职权或故意发表有剽窃行为论文的

科学时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强大的前提是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升级”,但“不要简单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学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  近日,自然出版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安托万·博奎特在《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中,为中国科技期刊支招:“对中国科学期刊来

中国科技期刊出路何在?

  今年适逢学术期刊诞生350周年,从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创办世界第一份学术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几万

科技期刊打响诚信“保卫战”

  我国的科技期刊超过5300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一半多。  用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的话说,“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科研人员得到同行认可、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  但近些年,科技期刊似乎成了学术不端的“众矢之的”。  在浙江大学担任校

中国科技期刊彰显出巾帼力量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8月24日下午,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一个重要环节——第五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决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4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编辑在主题辩论、现场答题、才艺展示等环节大放异彩。经历全国网上答题海选、视频展示等多轮竞技,48位选手从近2000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晋级

访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

安托万·博奎特 戴维·施温班克斯 李党生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不久前发布了2010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国科技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已经攀升到9.417,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我们国家对科技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要向国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本刊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要真正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仅仅靠一两本刊物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我国科技期刊的体系。  虽然国际上有爱思维尔、斯普林格这样的案例,但现阶段,我们还不能把办期刊看成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和商业行为,还需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角度去考虑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上的扶持,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有效地进行追赶和超越。

杨卫:以开放科学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

开放科学是集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等各种思维过程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的加入。 “开放科学是集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等各种思维过程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