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新增海归人数已超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全球化智库(CCG)12日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中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报告说,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报告表示,出生于北京的海归居多,北京、上海、广州为出国前主要所在地,超过半数的海归出国时学历为本科。在国外获得最高学历学位多数为硕士研究生,主修专业以商科居首,留学国家以英美为主。46.3%的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超过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报告指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阅读全文

雄安瞄上了海归 海归盯上了雄安

  作为未来宜居宜业城市发展样板和疏解非首都职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成立一年多的雄安新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海归也选择雄安新区作为创业之地。  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  变化悄然发生  在全面投入使用的“雄安基建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内人流如织,京东无人超市里人头攒动

雄安瞄上了海归 海归盯上了雄安

       雄安新区越来越成为海归关注的热土,在7月1日举办的“国学双语成果转化及产业合作研讨会”上,举办“中外青年中西文明雄安论坛”成为本年度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的重点任务,众多海归参与其中。邓啸林 摄       这是2018年6月16日,在雄安新区市民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

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后面。”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博士回国后的感言。    2003年,作为中国农科院的引进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从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回国。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代表中国,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国

“海归”报国路 越来越通畅

  【“归国潮”透视】  经过一番犹豫和比较,王立铭离开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国,回到国内,选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实现了他“回来做教授、开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的梦想。  近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我国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截至2016年

海归斩获资源 多方迎来人才

   2018年4月17日,“业达杯”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宣布启动。本届海归创业大赛的新亮点是参与更广泛、奖励更丰富、服务更深入。   海归通过大赛   展示实力发现不足   一份海外高校的学位证书代表海归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海归在国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

新时代海归的光荣与梦想

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高可获50 万元支持资金。   前三代海归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旧面貌,第四代海归以探索国家现代化为己任。如今,以实现中国全球化为使命的第五代海归,正在彰显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观——   11月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

复旦MBA“海归”申请增三成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MBA招生落下帷幕。今年是复旦管院在全国商学院中率先实施“全面预录取”政策的第一年。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申请较去年增加了三成。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走高,大陆市场日益受到全球企业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市场上抢占先机,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共

“最大规模海归潮”引发热议

   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留学人员回国,现在有40多万要回来,就是最大的回国潮,我很喜欢‘潮’这个概念,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  留学回国潮的动力  “潮”的本来意思,是指海水受日月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较多的引申意义是趋势和时尚。留学回国潮,自然

菲律宾计划为“海归”提供优惠待遇

  为吸引人才,菲律宾政府计划为海外菲律宾科学家提供经费,帮助他们建立实验室。但人们对这一努力褒贬不一。 【《自然》相关报道】  一些菲律宾研究人员为该计划喝彩。该国政府表示,需要把菲律宾科学家“带回家”,以解决该国一些最紧迫的问题,比如减缓气候变化。  另一些人则认为,资源应该向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