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更接近于人体新型3D模型助力科学家揭开癌细胞的真面目

以前,传统的癌细胞研究只能在皮氏培养皿和显微镜载玻片中进行。而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可模拟更为接近于人体的环境,从而分析癌细胞的复杂性。每天,人体内会产生约 1000 亿个新细胞。这些新细胞与数以万亿计之前产生的细胞一起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组织和器官。有时,在细胞产生的过程中,其 DNA 发生突变,使得细胞存在缺陷并可能会对人体内部环境产生潜在危险。 通常情况下,细胞会识别自身的缺陷并很快自行终止。但有时候,突变的细胞非但没有自行消除,反而不断复制,从而形成可以分裂、转移(即迁移)并侵入身体其他部分的肿瘤,这种侵入通常是通过血流完成。 幸运的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菲利普·勒迪克(Philip LeDuc)教授和博士生詹姆斯·李·万(James Li Wan)及匹兹堡大学乳腺癌研究员卡罗拉·诺伊曼博士(Dr. Carola Neumann)合作,开发了一个面向患者的模型。科学家可以使用这......阅读全文

更接近于人体 新型3D模型助力科学家揭开癌细胞的真面目

  以前,传统的癌细胞研究只能在皮氏培养皿和显微镜载玻片中进行。而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可模拟更为接近于人体的环境,从而分析癌细胞的复杂性。每天,人体内会产生约 1000 亿个新细胞。这些新细胞与数以万亿计之前产生的细胞一起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组织和器官。有时,在细胞产生的过

更接近于人体 新型3D模型助力科学家揭开癌细胞的真面目

  以前,传统的癌细胞研究只能在皮氏培养皿和显微镜载玻片中进行。而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可模拟更为接近于人体的环境,从而分析癌细胞的复杂性。每天,人体内会产生约 1000 亿个新细胞。这些新细胞与数以万亿计之前产生的细胞一起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组织和器官。有时,在细胞产生的过

科学家揭开B型G蛋白偶联受体真面目

  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的三维分子结构,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这是我国科学家作为主体研究者之一在阐明重大疾病药物作用靶点的分子结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

“哈勃”揭开太空绿斑真面目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汉妮天体(图片下方)和IC2497(图片上方)(图片来源:NASA/ESA/William Keel,阿拉巴马大学/星系动物园研究组)  2007年,荷兰的一名中学生物老师Hanny van Arkel在夜空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当时她在“星系动物

Nature:科学家揭开B型G蛋白偶联受体真面目

  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的三维分子结构,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这是我国科学家作为主体研究者之一在阐明重大疾病药物作用靶点的分子结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

3D计算机模型揭开舌头的奥秘

新3D模型展示出舌头上复杂交织的肌肉。   无论何时说话或者吞咽,我们都会用到舌头。然而,关于舌头如何活动的很多问题仍然是个谜。现在,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人类舌头的3D计算机模型,并可以通过它来揭开舌头的秘密。   这个模型的创建是基于“人体可视化计划”的数据,该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用大块明胶对

Nat Mater: 科学家开发出人体细胞3D培养模型

  加拿大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类能够在体外培养人类组织的技术:一个能够为活细胞提供外源基质的小型的网格状结构。  这一设备叫做"AngioChip",研究者们认为他们的"芯片人"技术能够用于检测药物对人类组织的影响。相比于普通的培养皿,这一3D结构具有更高的仿真效果。  "这是一个真正的3D结构,内部也

Nat Mater: 科学家开发出人体细胞3D培养模型

  加拿大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类能够在体外培养人类组织的技术:一个能够为活细胞提供外源基质的小型的网格状结构。  这一设备叫做"AngioChip",研究者们认为他们的"芯片人"技术能够用于检测药物对人类组织的影响。相比于普通的培养皿,这一3D结构具有更高的仿真效果。  "这是一个真正的3D结构,内部也

一张试纸揭开掺假肉的“真面目”

DNA肉品/肉源/毛发/细菌病原体鉴定试剂盒        肉类是人们饮食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市场曝光的多起肉类掺假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肉类掺假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势下,对动物源性成分鉴别技术的研究逐步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我公司从国外引进全新的物种鉴定试剂

揭开PM2.5监测仪的真面目

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研究生王红磊手中拿的就是“切割头”,它外形像火炬,是筛选PM2.5颗粒物的重要仪器。 切割头(用来筛选PM2.5微粒)   PM2.5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30,很多人好奇,这么小的颗粒物究竟怎么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院长朱彬教授长期从事对灰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