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载人深潜: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万米载人潜水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潜水器谱系化工程有序推进。 “蛟龙”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由于当时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完备,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阅读全文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奔向“全海深”科考时代

  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这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要实现“全海深”科考目标,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突破1.1万米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大洋最深处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深约1.1万米处的地方,叫挑战者深渊。  近日

聚焦深海科考: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2018年10月,“探索一号”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归来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太空对接海底深潜 神九与蛟龙填补空白

  航天员庆贺对接成功       6月24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形成组合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三位试航员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手举国旗挥手致意  6月24日,“蛟龙”号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核心构件取得突破 看万米潜水器载人舱如何炼成

  正在建造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计划2020年挑战下潜海底万米深度。近日,万米潜水器的核心构件——载人球舱冲压成功,为潜水器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核心构件载人球舱冲压成功  所谓冲压,就是将一块巨大的钛合金板材用垂直的圆柱体打压变形,使它变成一个“碗”,两个“碗”扣在一起,就成了载人潜水器的球舱。它是潜

我国载人深潜器首次完成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这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3月10日摄)。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

专访“蛟龙”号设计师:海试中曾失去联系一小时

“蛟龙”号在6963米深处采集的海底生物样本。   “蛟龙”号在6963米深处采集的海底沉积物样本。   7月16日,深潜员付文韬展示一个原本直径15厘米的泡沫实验球被水压挤缩后的形态。        胜利完成海下7000米级

2020:聚焦国际前沿,惠及国计民生

   嫦娥四号翩然落月,长征五号火箭一飞冲天,“雪龙2”号勇闯南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精彩纷呈。新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有何看点?哪些新技术、新产品可能走进生活?  瞄准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项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

大洋钻探:半世纪后迎来更大机遇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万米,大洋钻探计划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  展望未来,大洋钻探作为“航母”和“旗帜”的作用仍将继续,但是未来还有没有新意?科学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报》记

“蛟龙”的小弟来了 “深海勇士”明年启用

  “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11月30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被比作“蛟龙”号的“弟弟”。有了7000米级深度的“蛟龙”号,我国为什么还要研制4500米载人潜水器?4500米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哪些创新?未来我国在潜水器研

“张謇”号上同步直播新不列颠海沟海底宏生物采样

张謇”号上的技术人员从海底回收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  一个圆锥状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携带了7个大大小小的宏生物诱捕笼,22日晚被送到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新不列颠海沟5000多米深的海底。通过万米光纤数据传输系统,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上同步直播了海底宏生物采样。

从上海,到海上:中国海洋科考的“上海印记”

  如果将我国漫长海岸线比作一张满弦的弓,万里长江就好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箭头。每年,我国有许多考察船都从上海起航,奔赴蓝色的大海或白色的极地,探索地球科学奥秘,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烙下深深的“上海印记”。  上海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的家。自从1984年我国首次

记“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96名参试人员向岸边挥手道别。继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后,这条海洋调查功勋船将奔赴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向我国首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世界纪录

  上天、下海,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探索广袤未知空间的最大梦想。今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上天对接天宫一号,继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潜后,中国潜入深海的计划进展如何?  昨天(3月11日),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他透露,按照计

探秘深渊带:访“张謇”号首航首席科学家方家松

  “我热爱海洋,研究海洋是我多年坚守的事业。深渊带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我的科学梦想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深渊科学队伍,做世界一流的深渊科学研究。”“张謇”号首航首席科学家方家松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方家松是国际知名的深海微生物学家、权威学术期刊《深海研究》杂志的副主编。为了追求心中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启航 冲击5000米深度

此举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此次试验任务为期47天。图为“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记录后,今年将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这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揭秘中国深部探测计划:资源短缺成最大动因

  编者按   在7月刚刚公布的中国“科技十 二五”中,强调了对“三深”、“三极”的科学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这些过去只能在科幻书籍中研读的领域,正吸引着中国科学 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指出的,“空间、海洋和地球深

李乃胜:深海探测与工程装备

四月的海南,艳阳高照,姹紫嫣红。习近平总书记于百忙中视察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全国海洋界倍受鼓舞。总书记的视察既是对海洋事业的关心关怀,又是对走向深海、经略海洋的指导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奋进。 南国边陲,一个年轻的海洋科研机构,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海斗”号深

硫化物资源成海底勘查新“靶点”

  在陆地矿产资源“余额”日渐减少的今天,躺在海底的丰富矿藏越来越吸引人类目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原作业点有西风带气旋过境,出于船舶安全考虑,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在4月9日凌晨抵达位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的另一作业点后继续进行海底硫化物资源勘查。  中国大洋49航次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

国产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年将海试

  近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1万米潜水器载人球舱完成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载人球舱是潜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潜航员的主要活动区,球舱主体为钛合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最先进的潜水器之一。  为载人球舱的出入口和观察窗开孔是载人球舱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对材料和技术要求极高。在现场,

“深海勇士”返航三亚 创中国载人深潜多项纪录

  3月10日上午,“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完成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的西南印度洋热液科学考察航次(下称“TS10航次”)科考之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在

“蛟龙”明年或赴南海采集可燃冰样品

“蛟龙”号海试队员挥举红旗向码头上的人们致敬。   “蛟龙”号机械手。   母船上的“蛟龙”号。   ■“蛟龙”归来   可能人们对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红旗的一幕还记忆犹新。明年,“蛟龙”号将有望再探南海,对南海的形成、环境、地质地貌进行研

“潜龙三号”,你是一个怎样的“深潜明星”

“蛟龙”“海龙”“潜龙”三龙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图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潜后,“潜龙三号”跟随“大洋一号”船开始返航。4月20日开始,这个中国最先进自主无人潜水器,先后进行了包括两次海试和两次试验性应用在内的四次潜水作业,在全新挑战中不断刷新着纪录。 最近一段时间,大洋深处热闹非凡,各

来自台湾的中科院地球化学家周义明 叶落归根 重新起航

黑色西裤,白色衬衫,天气虽热,着装却一丝不苟。见到周义明,是在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生长于台湾新竹,海外求学工作40余年,5年前到三亚筹建中科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73岁的周义明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说话不疾不徐,面带微笑。面对来访的记者,这位成名已久的地球化学家热情地当起了讲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重温习近平视察情景

4月的三亚气温开始逐步升高,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实验室内,几个身着工装的科研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手中的零部件。 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员和考察科技创新情况。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中国科学报》记者回访了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部分科研人员。 不负期许 扎实开展

人民日报:2012中国科技之“最”

  图为大亚湾实验项目三号实验大厅。 图为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 图为“蛟龙”进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试验。 图为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准备滑跃起飞。 图为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图为10月25日,第16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最玄   发现新的中微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