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探秘深渊带:访“张謇”号首航首席科学家方家松

“我热爱海洋,研究海洋是我多年坚守的事业。深渊带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我的科学梦想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深渊科学队伍,做世界一流的深渊科学研究。”“张謇”号首航首席科学家方家松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方家松是国际知名的深海微生物学家、权威学术期刊《深海研究》杂志的副主编。为了追求心中的科学梦想,他刚从美国夏威夷回到上海,应聘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回国第一件大事就是担任“张謇”号首航首席科学家,组织团队制定考察计划,负责海上现场实施,并确保预定科学目标的完成。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参加过多次国际上的海洋科学考察,曾经两次乘载人潜水器到墨西哥湾冷泉区进行观察和采样,这是第一次担任考察活动首席科学家,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充满了自豪。”方家松说,“张謇号是我国第一艘专门为深渊科学考察设计的考察船,由中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6名科学家组成考察团队将乘坐张謇号,在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颠海沟附近海......阅读全文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万米潜伏:海洋科学家为何要探秘深渊

  连日来,在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颠海沟,“张謇”号上的“彩虹鱼”项目团队战风斗浪、艰苦作业。为探寻海面下6000米深渊世界的一些“蛛丝马迹”,大家夜以继日,全力采集科研样品和数据。  在一个又一个海洋作业站位,为了采集深渊海水样品、捞一些海底的“泥巴”,一吨多重的CTD采水器、重力柱状采样器、箱式采泥

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大科学装置成就综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50.shtm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  【沿

我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正式起航

4 月8 日,“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现在我宣布,‘科学’号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随着一声令下,船员们纷纷登上甲板,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从青岛中苑码头缓缓驶出,开始了

聚焦深海科考: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2018年10月,“探索一号”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归来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

“科学”号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亮点解析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9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抵达深圳补给。本航次中,我国首次实现了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不同类型装备协同作业,同时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大量生物样

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号)要求,现将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得团队负责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多位会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5月30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

中国“彩虹鱼”下潜世界最深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近日迎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他们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这里,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  连日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的海域——“挑战者深渊”天气总体晴好。幽蓝的海天尽头,白云朵朵、波涌浪飞。阳光通透,炙烤着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质感的金属光泽。2194吨的“沈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关注·走近“科研玫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 水球 ,海洋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作为一名科学家,韩喜球与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兴奋地写道:“演讲后好多学生求合影,也许有不少学生将来真的会投身海洋事业!”   韩喜球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

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听!创新英雄们这么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徐芑南  创新要有勇气和底气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创新感言: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勇气来自于: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敏锐洞察,抓住机遇。底气来自于:艰苦朴素、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专业基础;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的实践经验;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

记“彩虹鱼”科考团队“小花”们

   探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巾帼不让须眉。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建的“彩虹鱼”2018马里亚纳海沟海试与科考团队中有8名女队员,占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  自从“沈括”号起航,船上的“海试大学”就正式开学,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李小花担任教务长,组织大家利用航渡的空隙时间,相互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178个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将结题验收

  近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2015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个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将于今年8月底实施期满,进行结题验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2015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

海洋先导专项:铸科技利器 探深海大洋

   8月29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的考察任务返航。“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采集到许多未知新物种,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  该航次执行的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蛟龙”承载国人探海梦想

  “我等了10多年,终于能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了。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中国字,感觉很好。”时隔一年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仍难忘怀“圆了多年一个梦”的激动。  2013年6月18日,52岁的周怀阳成为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乘客”,在即将开展的“蛟龙”号2014—20

我国自主研发海洋探测装备协同作业实现重大突破

   7月10日至29日,“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在南海开展协同作业。本航次,科考队员实现了深海探测从过去单项装备分别作业向协同作业迈进,在大幅提升科考效率同时,也为解决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互支撑与依托:深海探测迈向协同作业  “科学”号此次执行的是中国科学院战

我国自主研发海洋探测装备协同作业实现重大突破

  连日来,“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在南海开展协同作业。在本航次,科考队员实现了深海探测从过去单项装备分别作业向协同作业的迈进,在大幅提升科考效率的同时,也为解决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互支撑与依托:深海探测迈向协同作业  “科学”号此次执行的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国科大海洋学院院长孙松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日前,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并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会议审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院士证书授予仪式将于2019年11月在北京举行。  孙松,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莱阳人,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年度团队名单揭晓

   2019年,中国科学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在轨测试、阿尔茨海默氏症新药“九期一”上市、首台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批准注册上市……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个人理想和追求主动融入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的追梦人。  为贯彻落实中办

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2019年,中国科学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在轨测试、阿尔茨海默氏症新药“九期一”上市、首台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批准注册上市……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个人理想和追求主动融入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的追梦人。  为贯彻落实中办

734人!2019年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人才出炉!

  根据《云南省“万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各专选主管部门审定、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认,683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8个专项,5人获得科学家工作室,12人获得人才培养激励,5人获得引才伯乐激励,29人获得研修访学支持,现予以公告。公告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公告时间2019年

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地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12小时的漫长等待。当接收到下潜深度6329米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近日,又一条属于“世界之最”的消息从中国科学院传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

科学家就私人南极科考研究价值表示质疑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成员被直升机转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AAD)针对外界就南极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评指责该局对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认可。   AAD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对之前该考察队队长、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hris Tur

中国科学家首次精确探测世界最深海沟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隶属该局的中国大型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日前在执行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警戒与保障任务期间,首次对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端的“挑战者深渊”进行了高精度多波束测量,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空白。   据“海洋六号”科考船首席科学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