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ChemBioChem:一些抗癌药物可在早期阻击疟疾

近日,科学家已经找到一些可以防治疟疾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目前正在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中。杜克大学助理教授Emily Derbyshire和同事发现30多个酶阻断分子,称为蛋白激酶抑制剂,可以在疟疾症状开始之前就抑制疟疾。 通过专注于疟疾早期,即在感染患者感到恶心前进行治疗,研究人员希望留给少疟疾,尤其是耐药菌株更少时间来传播。这一发现发表在杂志ChemBioChem上。疟疾是通过蚊虫叮咬引起的,当被感染疟疾的蚊虫叮咬,蚊子唾液的寄生虫到达受害人的肝脏中,并在那里静静地生长和繁殖,直到成千上万的新寄生虫侵入红细胞,触发疟疾典型症状表现,如发烧,寒战和盗汗。 大多数开发治疗疟疾的安全,有效,低成本的药物研究,都努力集中在感染后期,而此时的症状是最差的。不过,Derbyshire和她的团队正在实验室中测试化合物,看看这些化合物是否能在疟疾的短期窗口有效,即在寄生虫仍然受限于肝脏中,在症状开始之前就抑制疟疾。 使用主要感染啮......阅读全文

ChemBioChem:一些抗癌药物可在早期阻击疟疾

  近日,科学家已经找到一些可以防治疟疾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目前正在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中。杜克大学助理教授Emily Derbyshire和同事发现30多个酶阻断分子,称为蛋白激酶抑制剂,可以在疟疾症状开始之前就抑制疟疾。  通过专注于疟疾早期,即在感染患者感到恶心前进行治疗,研究人员希望留给少

细胞如何压倒抗癌药物

  根据今天发表在《Epigenetics and Chromat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胞如何使自己适应克服癌症药物干扰它们的基因控制。   通常分子标记附着于DNA并发送信号到细胞中,告诉它如何装饰DNA并打开或关闭基因。   HDAC抑制剂引起某些类型

抗癌药物的伴随诊断

【导读】根据分析师的预测,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将从2014年的31.4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87.3亿美元。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伴随诊断具有很好的用药指导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治疗的响应准确度;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的用药分层预测和识别用药人群,节省患者的用药开支。伴随诊断(CDx),是指采用体外诊断设备(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类统计的一种方法,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共五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总数的50%~70%,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必然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

白细胞计数(WBC)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研发疟疾疫苗的意外惊喜:科学家发现抗癌新物质

  10月12日,《Cancer Cell》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讲述来自于哥本哈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丹麦科学家们在抗癌研究中获得一个潜在性突破,他们在研发用于孕妇群体的疟疾疫苗过程中,发现疟疾蛋白,VAR2CSA,经过与特定碳水化合物、毒素结合重组后,有望抑制肿瘤增长,杀死癌细胞。  研究故事:意外

白细胞计数(WBC)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1]

血细胞分析白细胞

  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

血细胞分析-白细胞的种类相关介绍

  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0.5-0.7(50%-70%)。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

抗癌药物直达肿瘤新技术

  肿瘤在生物体内复杂的微环境结构影响到药物的扩散和分布,也让药物敏感性和肿瘤应答的研究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最近开发出两种不同的新技术,可以将多种抗癌药物直接运送至肿瘤部位,研究药物分布和细胞毒性。最新一期的《Nature Review Cancer》杂志对此进行了介绍。  麻省理工

Nature:旧抗癌药物获新貌

  癌症免疫疗法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年会上,与会者将听到关于癌症免疫疗法药物的最新消息——尤其是那些靶向 PD-1 蛋白的药物,一些制药公司正竞相将这些 PD-1 抑制剂引入市场。IL-2 在经历失宠之后有可能回到复兴的边缘。图中的T细胞(橙色)正在攻击肿瘤,这

PNAS:绿藻中的抗癌药物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生物学家成功对绿藻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够大量生产一种复杂而昂贵的癌症治疗药物。这项研究开辟了低成本大量合成复杂蛋白药物的新途径,文章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   “这种抗癌药物的生产一般使用哺乳动物细胞,而我们能够在绿藻中生产完全一样的药物,

白细胞计数(WBC)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临床意义

  偏高的原因: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偏低的原因: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粒

广州生物院抗疟疾药物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简称AAC)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课题组关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PI)茚地那韦治疗和预防猴疟疾感染的科研论文。该研究证实在治疗HIV感染的临床用药剂量下,茚地那韦能

新抗疟疾药物将开展三期实验

间日疟在血液中的形态   应对疟疾的药物研究有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这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针对疟原虫最理想的隐匿位置而设计的新药物。开发药物的研究者将其命名为提富乐喹,并于近日宣布,他们从药物第二阶段测试中获取的数据令人倍感振奋,因此药物第三阶段测试即将开展,这也是向药物监管机构送审

中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中性粒细胞0.5~0.7(50%~70%)。中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减低: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参考值  男:50-70%;  女:50-70%;  新生儿:50-70%。  临床意义  偏高的原因: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偏低的原因: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

白血病药物研究获突破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日前在治疗白血病药物研究方面获得突破。   据介绍,Bcr-Abl小分子抑制剂伊马替尼已在临床治疗慢粒性白血病等疾病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但由Bcr-Abl突变诱发的临床耐药已成为重要问题。二代药物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仅能克服部分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而对Bcr-AblT

治疗白血病的廉价药物

  最近,由Karolinska Institutet和SciLifeLab进行的小鼠和人类血细胞研究结果表明:一类常见且便宜的药物可用于抵消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耐受性。相关结果发表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现在将启动一项临床研究,以测试患

Nature聚焦“死而复活”的抗癌药物

  曾被誉为是转化研究的光辉范例,却在一次令人失望的临床实验后惨遭抛弃的一种抗癌药物,现在或许可以浴火重生。  Olaparib是首批开发靶向DNA修复酶的药物之一。本周,它将面临来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顾问专家组的审查,在会议上FDA将做出决定是否批准该药在今年的晚些时候用于治疗卵巢癌的

Cell:微管结构助力抗癌药物开发

  微管是直径仅有几纳米的微管蛋白的空心纤维,其可以形成活细胞的骨架并且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刊登在Cell上的一篇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联合研究,将冷冻电镜技术同特殊的成像分析方法进行结合,成功地从原子视野对微管进行了观察,这对于理解微管在末端结合蛋白中的功

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抗癌药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的上市药企加入抗肿瘤药物等创新药物的研发。A股上市公司中,恒瑞医药、益佰制药、长生生物、科伦药业、石药集团、贝达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肿瘤领域有所布局,与“抗癌”概念相关的公司接近60家。  由于癌症凶如猛兽,所以各方人士正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抗癌药物的研发。  记者梳理后发现,

Nature发现万能抗癌药物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和剑桥大学Babraham 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一项新研究中证实,一种当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可以转化成对抗各种癌症的“万能武器”。研究人员发现其具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效应,能够增强对许多不同肿瘤的免疫反应。  这种叫做p110δ抑制剂的药物在近期的一些临床试验中对某些白血病显示出显著

JACC:关注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

         癌症治疗中,化疗和生物学靶向治疗都可能对患者心脏造成损害,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或死亡。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常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并缺乏合适的监测及治疗。近期,《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心脏毒性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文章(JACC:肌钙蛋白I 和髓过氧化物酶或可预测心脏毒性),结果提

Nature解开糖尿病药物抗癌之谜

  数年来,一类被称作为双胍类的抗糖尿病药物证实与某些抗癌特性有关联。一些回顾性研究表明,广泛应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可以使某些癌症患者受益。尽管存在这一有趣的关联,人们一直以来却并不清楚二甲双胍是如何发挥它的抗癌效应的,更重要的是它会在哪些患者中发挥这一效应。   现在,来自Whitehead研

抗癌药物研发:在失败中涅槃

  包括免疫疗法在内的新一代癌症治疗方案可谓卓越非凡,但这一进步绝非一蹴而就,期间几多波折,也只有各大药物研发机构心中自知。一项新药在获批的道路上,注定有千万项药品研发项目的失败,科研人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癌症发生、生长及转移机制,并以此开发出新的抗癌路径。本文以黑色素瘤、肺癌

预测抗癌药物活性方面获进展

  癌症是目前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全世界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口超过720万人。而在中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口也超过了 170万。因此,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是科学界和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但直接采用实验的方法筛选抗癌药物具有花费大、时间长的特点。以小分子为例,现在已知的小分子化合物超过了10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