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冯长根:科学家要自己动手做科研

如果说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等就是对“珍珠”的采集、打磨。真正的科学家,应参加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文献搜集到科学选题、科研立项,从方案论证、路径确定到实验实施、公式推演、计算验证,从数据分析、成果检验到总结提炼、撰写论文,都不妨“亲力亲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算真正参与科研实践,也才称得上是“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真正的科学家,绝不能不自己动手搞研究做实验、不自己动手撰写论文,而让别人成为自己完成课题和写论文的“替身”。如果长期脱离实验室、当“甩手掌柜”,往往很难成为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家,也很难写出富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 科学家自己动手做科研,增加思考的时间非常重要。当前科技出版物的增长速度很快,让科学家区分文献是否优秀、是否有用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和资料太容易获得,现在的学术往往少了困惑、失败、寻找、沉吟的过程,而没有这四样东西......阅读全文

冯长根:科学家要自己动手做科研

   如果说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等就是对“珍珠”的采集、打磨。真正的科学家,应参加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文献搜集到科学选题、科研立项,从方案论证、路径确定到实验实施、公式推演、计算验证,从数据分析、成果检验到总结提炼、撰写论文,都不妨“亲力亲为”。只有这样,

冯长根:科学家要自己动手做科研

   如果长期脱离实验室、当“甩手掌柜”,往往很难成为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家,也很难写出富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  如果说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等就是对“珍珠”的采集、打磨。真正的科学家,应参加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文献搜集到科学选题、科研立项,从方案论证、路径

冯长根:重视“口口相传”赢得的科研声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46.shtm 作者|冯长根(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同行认可,在科技界特别是国际科技界十分重要,它是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途径。 同行认可关系着科研声誉。在国外,科研人

冯长根:20年促成一件科技幸事

   已经参加了三届全国两会的学者冯长根,对自己做过的一件事颇感欣慰。他曾推动了“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幸事。  两会召开前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段历史。  “我们有关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知识、新成果,几乎

冯长根:推荐自然而然的成果评价法

  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展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水平。目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冯长根提出: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建议政府有关科技部门在工作中予以采纳。  在冯长根看来,我们每年都要发表成千上万篇优秀的科技论文,如果今年的科研成

冯长根:我国学术论文引用率为什么低

● 学术论文存在六个问题:引言笼统、不介绍同行工作、参考文献太少、缺乏研究过程、缺乏原创、不介绍已有成果 ● 学术论文引用率低的四大原因: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 ●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  蔡子君画 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界发生

冯长根:应设立博士毕业生临时研究岗

  我国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至5年,受限于现行科研管理和人事制度,大多数毕业后另谋他就,不能继续从事原来的研究,这直接影响科研项目进展,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充分有效使用。  应设立博士毕业生临时研究岗位制度,允许博士生导师聘用自己的博士毕业生继续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缓解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才

中国科协冯长根:学术交流也要回归本位

“在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质量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术论文,在学术交流中真正产生思想碰撞。”6月19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合肥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发人深思。 中国科技发展正进入新的跃升期,科技工作者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参加各种交流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

根系分析系统研究根系生长速度、根长、根粗、根体积变化

研究根系生长速度、根长、根粗与根体积的变化,对于研究植物生长因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借助根系分析系统,以小麦为例,研究根系的这些特征。 1.根系生长速度  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根系生长发育特点是冬前较快,越冬不停,拔节至抽穗期间最快,抽德后缓减并逐渐达到最大值。根系生长发育的节律性不仅表现为不同

冯建峰:科研是第一快乐的事

人物名片冯建峰:1964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来自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的不同尺度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他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