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利用高精度CT设备研究巨猿牙齿获新进展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猿,在10万-2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广泛生活于我国华南及越南北部地区,它体型庞大,推测其身高近3米,体重500公斤左右。巨猿具有厚实的下颌骨与巨大的臼齿,臼齿上覆盖厚厚的釉质层、高高的齿冠和低矮的牙尖,这些特征介于猿类与人类之间,表明巨猿与人类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自 1935年在香港中药铺首次发现巨猿化石以来,古生物学家为探明它的来龙去脉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工作。 巨猿牙齿的釉质厚度在探索巨猿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立召与赵凌霞利用显微CT技术扫描大量巨猿牙齿材料,在计算机上构建巨猿牙齿化石的虚拟三维立体模型,基于虚拟模型对牙齿釉质厚度进行了全面测量,并经过深入地比较和分析,从牙齿釉质厚度角度探讨了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人类学学报》(第......阅读全文

步氏巨猿牙齿从小到大的演化趋势再次得到印证

  《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于近期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课题组研究人员关于步氏巨猿牙齿大小演化趋势的合作研究成果,步氏巨猿牙齿从小到大的演化趋势再次得到印证。  先前的研究认为步氏巨猿牙齿大小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并且认为其演化

YYA研究人员用古牙釉质了解灭绝巨猿

  近日,一个国际联合研究组分析了步氏巨猿的牙釉质,这项研究或能帮助人们理解类人猿的演化和分化。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自然》。  步氏巨猿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巨猿,1935年科学家根据一个牙齿样本首次将其鉴定出来。据信,步氏巨猿曾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约200万年前~30万年前)的东南亚。已有大量的步氏巨猿牙

古脊椎所利用高精度CT设备研究巨猿牙齿获新进展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猿,在10万-2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广泛生活于我国华南及越南北部地区,它体型庞大,推测其身高近3米,体重500公斤左右。巨猿具有厚实的下颌骨与巨大的臼齿,臼齿上覆盖厚厚的釉质层、高高的齿冠和低矮的牙尖,这些特征介于猿

我国学者首次发现苏门答腊兔起源于中国西南

中华苏门答腊兔(新种)左下颌骨 俄罗斯科学家拍摄到的现生苏门答腊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等近期发表论文披露,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化石种类,为苏门答腊兔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数据, 对揭秘这类兔的起源及探讨东南亚地区第四纪期间哺乳

玛氏巧克力棒竟吃出人类牙齿 玛氏中国暂无回应

  人民网1月18日电 (记者 孙杰)据今天中国新闻网报道,香港星岛日报网16日有新闻指出, 一名美国妇女旅行途中吃巧克力时,竟然吃出一颗人类的牙齿,这名妇女称已向生产商玛氏投诉,希望能得到索赔。   今天下午,人民网记者致电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科学与法规事务总监李宇博士,对方表示还没看到

方舟子:神农架会有野人吗

  中国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有“野人”的传说,时不时地也有某人无意中目击“野人”的记载。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国内生物学家曾对此做过零星的调查,但“野人”(特别是湖北神农架的“野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则是80年代的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全国上下都痴迷于神秘现象,当然不会放过“野人”。这

古脊椎所最新研究揭开苏门答腊兔起源之谜

  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被首次发现。我国学者的这一发现为苏门答腊兔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数据,对揭示这类兔的起源及探讨东南亚地区第四纪期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件以及古生态环境变迁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等新

云南禄丰古猿研究获进展

禄丰古猿臼齿近中虚拟切面与釉质厚度测量(M1, PA674.48)。(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立召、赵凌霞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刊发最新成果。结果发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具有比较厚的臼齿釉

古脊椎所等对华南第四纪中华乳齿象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是乳齿象类进化的主干类型,其分布广、属种多, 从早中新世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末,分布于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地区,在时空上可谓长鼻类中演化最为成功的一个类群。嵌齿象科的早期成员都是长颌,后期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也演化出了较进步的短颌类型,中华乳齿象属

“猿手”畸形的诊断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