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洋地震难以预测?厘米级传感新技术是福音

美国西海岸正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家住华盛顿州的杰瑞·帕罗斯担心大地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他的乡里。与其他人干着急不同,帕罗斯尝试用实际行动规避风险。他发明了用于地震监测的石英传感器,以此建立公司开展业务赚了大钱。地震传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开采等相关行业,现在,帕罗斯打算使用自己的发明,帮助全世界免遭自然灾害的影响。发明家杰瑞·帕罗斯(Jerry Paros)发明的石英传感器,将海底监测的精确度提高到厘米级别。现年79岁的发明家在公司Paroscientific位于雷德蒙德的总部向我们展示他的发明。一个排球大小的金属架内部,传感器通过上下移动感应大气压力的微小变化,甚至开关门造成的气压变化都能被它捕捉到。在海底应用中,仪器感应水压的变化,从而推测海底深处的震动。帕罗斯希望基于自己的发明打造一个海洋地震预警系统。他向华盛顿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研究资金,与大学科研人员在太平洋西北海岸海域进行测试。包括日本和智利在内的许......阅读全文

"海洋地震"难以预测?厘米级传感新技术是福音

美国西海岸正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家住华盛顿州的杰瑞·帕罗斯担心大地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他的乡里。与其他人干着急不同,帕罗斯尝试用实际行动规避风险。他发明了用于地震监测的石英传感器,以此建立公司开展业务赚了大钱。地震传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开采等相关行业,现在,帕罗斯打算使用自己的发明,

我国启动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建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日在珠海航展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该系统命名为夔龙系统。 据介绍,夔龙系统通过计算从全球多达300个以上的多系统卫星导航参考站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对传统的卫星导航定位中对于定位精度影响较大的轨道误差、时钟误差等参数进行精密修

厘米级定位服务有望今年覆盖中国大陆

随着北斗三号第五、六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全球组网的密集发射阶段。太空中的“北斗”越来越多,地面上的人们该如何使用,这种使用到了何种精度,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记者在前不久的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的建设一期正式通过验收,可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亚米

有了RTK差分,让无人机精度达到了厘米级精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支持RTK差分为卖点的飞控就如雨后春笋一样,甚至一些消费级无人机品牌亦推出了自己的差分飞控产品。宣传口号一般都是“厘米级精度”,但真的有了RTK差分,就到了厘米级精度了吗?  差分就是把GPS的误差想方设法分离出去。  GPS信号从遥远的太空赶到地面,尤其要穿过电离层

厘米小虾 搅动海洋

图片来源:《自然》 厘米级的小虾集体垂直迁移可以产生向下的喷流,从而对海洋混合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效应或普遍存在,因为如此大小的生物体在具有重要气候意义的海洋区域非常丰富。 诸如磷虾之类的厘米级浮游动物非常丰富,但它们单个无法形成足够的湍流对海洋混合产生可见的影响。尽管如此,它们可以形成

美科研人员开发出能用于移动设备的厘米级精度定位系统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具备厘米级精度的定位系统。该系统基于GPS信号,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将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定位精度提高上百倍,将误差的尺寸从汽车一般大缩小到硬币一样小。  发表在专业杂志《GPS世界》上的报告称,厘米级精度的定位其实已经在地质勘探、测绘中获得了应用,但这些系统往往售价昂贵,体积

京港澳首设传感器探积水 积水超27厘米将报警

  去年“7・21”特大暴雨,造成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发生严重积水,双向车道无法通行。今年入汛前,首发集团启动南岗洼泵站改造,增加排水能力,同时在该段首次增设积水自动监控系统,利用传感器精确探测积水深度,一旦水位达27厘米,将自动向指挥平台报警。   新京报讯 今年入汛前,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

高分辨率光纤传感器问世 分辨率达一厘米

为了修复老化的基础设施,监测现有的桥梁、大坝及其他大型建筑,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需要一种新型光源以监测建筑承受的应力和温度变化。然而,这种常见的光纤传感器——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受到难以克服的空间范围和分辨率的限制。西班牙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已经解决了这些困难,他们研究出

我国海上定位系统首次进入“厘米时代”

  由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建设完成的,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沿海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北方海区3D高精度定位渤海湾示范系统”近日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上定位系统首次进入“厘米时代”,将为船舶安全航行、海道测量、海洋资源勘探等提供更加精准的三维(3D)定位服务。   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

如何3D打印纳米级传感器

如何3D打印纳米级传感器不过,对于研究者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来制造这些纳米尺寸的传感器,同时又能够仔细地控制它们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控制了它们的属性。“我们会在真空中向基体撒布一种含有铂和碳原子的前驱气体,然后再施加电子束。这个时候,铂原子会聚集并形成纳米粒子,而碳原子会在它们旁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