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自发:做科研要感受时代召唤

编者按: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随着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和科技产出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年科研工作者是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也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未来。从今天起,本报开辟“青年科学家撷英”栏目,推出一组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报道。 2008年8月8日,对于王自发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日子。 当晚8时,喜庆的焰火冲天而起,璀璨的烟花在夜空爆响,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开幕。 王自发始终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王自发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那一年,为了奥运开幕日北京夜空的美丽,他和他的团队在与“鸟巢”直线距离仅两公里的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100多个昼夜。 为北京奥运空气质量“护航” 几年后的今天,当《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王自发的办公室见到他时,还不到40岁的他已经是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了。 朴素的衬衫,淡淡的微笑,再加上非常......阅读全文

女科学家:我们很强 但非女强人

  上周末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一群女科学家特别打眼。她们互称姐妹,自信满满。相比男科学家,她们更低调神秘。在科学领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南都记者采访了她们中的三位,带你认识女科学家们真实的一面。  陈左宁:女科学家不是另类  1957年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兼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

大道至简 平淡为归——记北大药学院王夔院士

在一切美好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美好起来了;在一切平静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平静下来了。经历了三次政治和社会的大震荡,三次改变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先生,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境遇始终淡然置之、不喜不悲,以哲人的睿智和科学家创新求变的精神探求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真理,走过了七十五年的生命历程。王先生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书写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从黄大年到钟扬的时代启示

有了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国。近些年来,两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黄大年——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在毅然归国后的7年里,推动中国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实现跨代飞跃;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从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应崇福院士:科研有道

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包括各种选择: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也面临着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更大成果;一个人的科研素质是怎样形成的;导师以及他所处的团队氛围起着哪些作用等问题。 今年89岁的应崇福院士以他近60载的科研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思想和方法。

青年英才:积蓄科研报国新动能

  连日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正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展开。而激励青年英才在新时代勇立潮头、建功立业,无疑是此次活动的重中之重。  日前,95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英才齐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参加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研修班学习。

“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历史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递进。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中国“火药王”王泽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住两位大奖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坚定走创新之路的共鸣。  40年前,同样如潮般的掌声曾在这里响

中关村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持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①梦之墨液态金属打印机和它打印出来的电路。②商汤科技人脸识别技术。③有着“新材料之王”称誉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号,在一片繁华闹市之中,曾为北京大学旧址的红楼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先驱们集聚在这里,高喊“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特别策划:中国科学报创刊60年

  时值《中国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谨向报社全体新老报人致以热烈的祝贺!  科学是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纯科技类报纸,从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高举科学旗帜,践行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神圣使命。  从一支钢笔、一沓稿纸到如今的

国新办科技工作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

   窗外寒气袭人,室内气氛热烈。1月24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会上,5位科技工作者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十八大以来的创新体会、畅谈未来的创新梦想,自豪、自信之情溢于言表……  “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满头银发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是5位科

读博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编者按:  毕业季即将到来,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将为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何江是出国攻读博士群体的一个代表。  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拥有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

邻家“女孩”王秀杰:从事科研这行真好

   王秀杰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她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7岁博士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30岁生日前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岁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40岁这一年又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  

上海科创为何频出“女将军”

   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成立于1989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拥有340多名高知女性的社会团队。作为上海女科学家的集聚地,联谊会一直以科学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会员为中心,团结和引领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聚力科技创新、服务知识女性、植根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过去的三十年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当宗教接受理性的时候,科学就没有了最后的思想羁绊,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思想的自由。  对功利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我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对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们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最后,对功利的追求必

中国创新的过去与未来:在火药的故乡对话“中国诺贝尔”

   时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独家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听他讲述中国创新的过去与未来。  2018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泽山凭借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院士60年致力火炸药研究,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使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做中国人自己的测绘仪器

    退休在家的刘惠老师最大的幸福,是老伴儿什么时候能真正放下工作,和她一起到处走走,毕竟他们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  听着妻子的抱怨,刘先林院士歉意地笑笑,依然早出晚归,但愧疚之情深深埋在心底。这几年不论上班、出差,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他总把因为疾病、情绪容易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科技部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6月29日,科技部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勇于担当”为主题,举办七一主题党日活动。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同志出席并讲话,黄卫、王宾宜、李静海、陆明、周长奎等在京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李萌副部长主持。中央和

物联网:让东西“说话”

  写在前面   物联网、传感网,这是近日在网络上突然时髦起来的名词。   本月4日,物联网和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在南京邮电大学同时成立,“物联网示范区”、“智慧校园”的建设计划在南邮大同步开始实施。   物联网、传感网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了它,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百年名校兰州大学的衰落与焦虑:人才都去哪儿了

   1981年,山东考生薛德胜的哥哥替他做主,填报了高考志愿:“听说兰州大学很不错,你就报那儿吧。”薛德胜回忆说,“那时候,在大家眼里,除了北大、清华被看作最顶尖的大学之外,国内其他重点大学都差不多,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填志愿只是挑大学,而不是挑地区。”从东部大省山东来到遥远的甘肃兰州,薛德胜

王业宁院士:不待扬鞭自奋蹄

王业宁曾这样表达这种热爱:“从中学时代我就迷上了物理,光声热电的世界太有趣了!”从此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以她的坚韧、执着、敢拼敢闯、自强不息的精神锐意进取,屡创佳绩。 王业宁(1926年10月14日~) 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安庆,籍贯安徽六安。1945年考入中央

追记黄大年: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追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黄大年离开后的第246天,博士生乔中坤发了一条朋友圈,缅怀他的这位严师慈父和忘年之交。 这一天,

《土地覆被地图集》背后:他们,“用脚丈量”

   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不舍昼夜忘我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覆被地图集》成功出版的背后更是凝聚了数百人6年的心血:111356个全国土地覆被地面实测样点数据的校验;13轮大规模交叉自检;3万余个独立地面样点的精度验证;全国31个省(区、市)环保主管部门用户的对接与反馈……辛勤

安捷伦科技:植根中国 长期发展

  2009年9月11日上午,“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第四站: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此次也是调研跨国集团的最后一站。访问团成员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员燕泽程,质谱专家、原中科院化学所王光辉教授,质谱专家、原石化科学研究院苏焕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四地理事长共话华人质谱事业发展

  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期间,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又称北美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研究员、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香港质谱学会原理事长蔡宗苇教授

不计辛勤一砚寒—记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开拓者王守融

  不计辛勤一砚寒 幽谷飞香不一般  ——记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王守融  他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自幼才华出众,学冠诸生;  他16岁考入清华大学,抗日战争期间随校南迁,从未放弃科学研究工作;  他曾任加拿大帝国机器厂机械设计工程师,怀着赤子之心回国出任上海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高福:办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而获得诺贝尔奖,她当年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是认定其为该成果之首创者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在认定和记录科研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也是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