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座桥,让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科学家在这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展望梦归处,我们愿尽全力点亮一盏灯,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关心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人们送去微光。 一路走来,我们欣喜有一大群可爱的科学家与《中国科学报》、科学网一起成长,在新的起点,我们愿与益友们共同前行,一起讲述更多中国科技发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播科学,探索真知;担当历史,启迪未来。祝贺《中国科学报》创刊六十周年! ◆闻玉梅(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播科学知识,为人民作贡献。 ◆何毓琦(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为科学网的......阅读全文

特别策划:中国科学报创刊60年

  时值《中国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谨向报社全体新老报人致以热烈的祝贺!  科学是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纯科技类报纸,从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高举科学旗帜,践行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神圣使命。  从一支钢笔、一沓稿纸到如今的

读博,你后悔了吗 中国博士生存群像谱

  博士,高学历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科技的生力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在自己日夜奋斗的研究领域,披星戴月,早起晚归。顶着来自学业、家庭甚至社会上的压力,博士们时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书读了二十多年,竟然身无长物,学的都是些屠龙之术,安身立命都困难。”有感于读博时的痛苦,科学网博主吴楷喆在他的博文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

  日前,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腾讯网协办的“回归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系列活动向全国知识界发起倡议,呼吁全国知识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抵制低俗迷信,为倡导全民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尽到相应职责。截至9月23日,已有101名院士力挺签名活动,同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国教科院职称评定遭质疑

  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温才妃摄  教科院举报人的质疑意见包括:  评正高职称没有任何个人学术成果,仅有一些监测报告,但却获得通过;在研究岗位工作却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而且成果未见公示;评上的全是中层领导,评职称也要“官本位”;部分评审导向缺乏文件依据,不符合院

《科学》承认曾发布“问题”定制出版物

   2014年底至2015年初,《科学》(Science)杂志连续在正刊中刊发三期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增刊(Supplement)。这三期增刊分别获中医药规范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赞助,均由定制出版办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操作。  增刊发布后,便引发“中

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

  2月3日,《中国科学报》获悉,为共同抗击疫情,“上海光源”特别开通“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课题”绿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开机,助力科学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观结构、打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黑匣子”。  记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官网“用户开放—运行实时状态”一栏也看到,BL17U1、BL19U

在博客阅读中传递科学价值

武夷山   李大光■本报记者 韩天琪 科普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科技素养较高的人向科技素养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专家对中学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普,比如一些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也对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感兴趣。他们不一定专门去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可以通过科学博客了解

社会科技奖不是新鲜事?如何真正做大

2018 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现场  我国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网站上2018年9月5日更新的《社会科技奖励目录》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69个社会科技奖项登记在册,其中最后一个正是未来科学大奖。  11月18日,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举办F2科学峰会暨颁奖典礼,来自全

《科学》杂志中医药增刊引发争议 是论文还是广告?

   2014年12月,一条题为《2014年中医最后一件大事》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发酵。消息称,美国《科学》杂志于12月19日出版增刊,编发了中医药的多篇文章。  然而,细心的读者发现,《科学》杂志在专刊每一页上都注明了该专刊为定制出版办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受赞助发

《赛先生》“变脸”:不是对与错的事

   8月25日凌晨,微信公众号《赛先生》发表文章《赛先生周年记:让流言走开 让科学前行》。文章作者署名——赛先生出品人张赋宇。  文章透漏,该微信公众号的三位创始主编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清华大学教授鲁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确实已经离开。  至此,关于《赛先生》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控制权争夺、主创团

“科学之夜”聚焦2014的“科学”与“新闻”

   1月31日晚6点半,原本静谧的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开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样的学生簇拥着走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一楼讲堂,兴奋地讨论着即将举行的“科学之夜”中国科学报社年度盛典。  今夜,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学科领域、各行各业的科技大牛。  陈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韩布兴、匡廷

用科学精神搭建科学论证的桥梁

  时至今日,科技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科学精神也不仅限于科学研究中的求真务实,还体现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求索、对于民生问题的关切关注。  从推动重大工程科学决策民主化,到借助科技的力量减少天灾人祸对民众的伤害,再到助推畸形发展的奥数等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报》

阿杜那(aducanumab)抗体是否有效?研究人员看法不一

  渤健(Biogen)称,试验表明其药物可缓减阿茨海默症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情况,但研究人员对此看法不一。图片来源:PAUL MAROTTASIPA USAAP  今年10月,美国制药公司渤健(Biogen)宣布了一种实验性阿尔茨海默氏症药物——阿杜那(aducanumab)的抗体的有效性。而在今年

中国科学报:托起“嫦娥”的中科院人

嫦娥三号任务器地正样对接试验。 地面应用系统嫦娥三号任务演练。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发射时,中国科学院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员们聚在一起,看着火箭缓缓上升,欣慰地鼓掌庆祝。回忆起这三个多月的日子,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长庞红勋感慨良多:“个中艰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理解。”  

杨振宁:“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真的严重缺位?记者就科技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史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科技史学家。  部分高校

“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真的严重缺位?记者就科技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史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科技史学家。  部分高校

黄金大米深陷科学伦理谜团

转基因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研究的人缺乏学术道德,罔顾科学伦理。  年前发生在湖南衡阳、针对小学生的一次隐秘试验,却因为最近一个科学网站的论文而暴露。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彻底验证之时,美国Tufts(塔夫茨)大学学者汤光文自称曾在衡阳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做过人体试验,给数十名

中国科学报:“冷门”科研期待“走红”

图片来源:昵图网     从事“冷门”科学研究的辛苦,不仅体现在研究环境艰苦,而且在项目经费上,与那些“热门”科研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然而有这样一批研究人员始终坚持着他们钟爱的事业。  “冷门”科研何时能迎来春天?   4月9日,星期一,80后博士王传超坐在办公桌

中国科学报社与细胞杂志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报社与细胞杂志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陈鹏与美国细胞出版社总裁、《细胞》杂志主编Emilie Marcus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陈鹏首先向Marcus介绍了中国科学报社的情况,并对Marcus一行的到访表

不要受困于“众所周知”——裴刚院士:打破常识 实现创新

  近日,一些突发的网络舆情让中科院院士裴钢被动成为焦点人物。(相关链接:惊爆学术圈!网传饶毅实名举报裴钢院士 耿美玉 李红良)  12月2日,围绕着科技创新与常识的关系以及如何打破常识、实现创新等话题,《中国科学报》记者对裴钢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学报:你怎么理解科技创新与“众所周知”的常识之间的

如果哈佛大学“心机”教授在中国......

  这两天,哈佛大学公布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关于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处置结果一事仍在发酵。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就此事件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户参与问答,超九成投票者认为哈佛大学的处理“做法合理,对学术不端绝不姑息”。  哈

如果哈佛大学“心机”教授在中国......

  这两天,哈佛大学公布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关于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处置结果一事仍在发酵。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就此事件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户参与问答,超九成投票者认为哈佛大学的处理“做法合理,对学术不端绝不姑息”。  哈

五机构响应院士抵制卷烟参评科技奖呼吁

  继4月10日科技部、卫生部、工信部等三部委就30位院士联名呼吁抵制“中式卷烟”项目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对本报作出回应后,4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控烟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5家机构也向本报表达了对院士联名信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任何减少

新生事物:创新劵

  前两天去参加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一个会议,知道了一个新鲜的东东:创新劵。这东西省文献平台的老师当然是很清楚了,因为省里对于他们的服务中收到多少创新劵是有考核指标的,据说去年他们刚好达到基本要求涉险过关,但对今年能否完成任务还是有点担心,而大多数平台的成员单位是省内的研究院或设计院,也知道这个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提名已启动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获悉,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推荐选拔优秀的智能科学技术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奖励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于日前正式启动。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深圳人工智能科技节:一场通往未来的科技嘉年华

媒体采访团探访深圳人工智能科技节参展项目。 ■本报记者 姜天海 丁宁宁 走在路上,互动马路会幻影变色,提示周围的行人与车辆;一坐下,长椅背后内墙上的可延展材料会自动产生流动性变化,为你遮蔽阳光;渴了,小狗外卖机器人会为你送上夏日冷饮;饿了,无人便利店、智慧厨房等你挑选来自世界各国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中国科学报:石河子大学“抄袭嫂”疑云

  一个原本看似简单的职称评选,让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女教授王欣欣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近日,一封来自石河子大学教师的实名举报信在各大论坛流传,报料人称王欣欣多篇学术论文造假,其赖以通过评审的资本——《新疆兵团音乐史》更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   12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到

结果难服众 学界期待公布韩春雨事件调查细节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首页发布了题为《学校公布学术调查和处理结果》(以下简称“结果”)的新闻。点开链接,这正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对韩春雨团队的调查结果。  结果中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同时表示正在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  对此

尸检“颠覆”新冠治疗?医生:基本思路没变

   2月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以下简称“解剖报告”)在《法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尸体解剖报告备受关注。发布当天便有消息称,尸检报告“颠覆”现有治疗方案,使武汉死亡人数下降一半。  解剖报告应当如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