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召开

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于8月10日至8月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物理所赵忠贤院士和吕力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于渌院士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雒建林研究员担任秘书长。 “国际低温物理大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IUPAP-C5)主办的系列会议,是国际低温物理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大会。此次盛会有来自63个国家的1300多名会议代表和学生参加,其中包括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G. Bednorz教授和D. M. Lee教授。会议分为五个专题:1. 量子气体,量子流体,量子固体;2.超导电性;3.固体的磁性,热学和力学性质,量子相变等;4.电子输运性质;5.低温实验技术与应用。大会共有12个大会邀请报告,24个半大会邀请报告,225个并行分会邀请报告,以及1200多个张贴报告。作为该系列会议的传统项目,大会举行了“伦敦奖”和“西蒙奖”的颁奖仪式。四位获奖人介绍了获奖工作。......阅读全文

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召开

  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于8月10日至8月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物理所赵忠贤院士和吕力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于渌院士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雒建林研究员担任秘书长。  “国际低温物理大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IUPAP-C5)

《科学》:氦-3严重短缺威胁低温物理研究

  新技术尚无法直接替代氦-3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Moty Heiblum说,已经很难获得氦-3来达到研究需要的超低温;美国的安全项目占有了大约85%的氦-3供应。(图片提供:《科学》)   量子物理的奇异效应一般是在极底温度条件下出现,而以氦-3为制冷原料的“稀释制冷机”

实现低温恒温槽气体压缩的物理方式

压缩机作为低温恒温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物理学中压力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当气体的质量一定时,压力与体积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因此,要实现单位质量的气体的压力升高一倍,就必须使其体积缩小一半。所有的低温恒温槽压缩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气体压缩的。那么实现低温恒温槽气体压缩的物理方式有

牛津仪器参加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

  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于8月10日至17日在北京成功举行,该会议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IUPAP)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C5)组织的系列国际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大会旨在促进国际低温物理领域内成员之间的学术、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促进低温物理和低温实验技术的发展。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

物理学家解开低温磁性之谜

  近日,科研人员在解释一种稀有磁性材料的罕见属性上获得了巨大突破,有可能为掌握一系列新技术打通路径。从信息存储到磁制冷,很多未来最有可能的创新都依赖于先进的磁性材料,而这一新发现或将开启磁性材料物理性能的方便利用之门。  这一工作由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依格纳斯·杰瑞和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杰

日本科学家发现低温热电材料,具有低温高热电效应

  日本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低温热电材料,该材料能在低温条件下显示出比铋系热电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热电效应。实验表明,这种铁化合物的结晶尺寸越大,实际电热效应就越大。  热电转换材料能够使电能与热能直接转换,可用于废热发电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冻装置。热电转换材料中以铋化合物较为常见,而超导材料等运行

第33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按照中美双方第32次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的约定,第33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于11月5日至6日在大亚湾召开。   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刘鸣华率中方代表团一行16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院国际合作局、高能所、上海应用物理所、兰州近物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代表。美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6月18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分子影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及分子影像高峰论坛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举办。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搭建分子影像平台,促进合作研究应用。大会得到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超声医学分会、核医学分会、以及中国光学学

我国多名科学家进入国际科联相关委员会

  4月26日,国际科联执委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际科联执委符淙斌院士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国际科联相关委员会人选事宜,中国科协推荐的科学家顺利进入相关委员会。   经国际科联执委会批准同意,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教授任科学计划与评估委员会(CSPR)委员,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张建

科学家实现氨的低温催化合成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陈萍和博士郭建平带领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他们提出了“双活性中心”这一催化剂设计理论,并由此开发了过渡金属—氢化锂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杂志。  过渡金属上氨的催化合成是多相催化研究